2008年9月至2010年5月,由於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人民幣對美元彙率穩定在6.82-6.83上下的水平。
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增強人民幣彙率彈性”。中斷近2年的“彙改”進程再次啟動。6月22日,人民幣對美元彙率中間價突破6.8,9月21日突破6.7。
2011年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彙率中間價突破6.5。
2012年4月16日,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0.5%擴大至1%。
2013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彙率中間價突破6.1。
2014年3月17日,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1%擴大至2%。
2015年8月11日,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彙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彙率中間價報價。自即日起,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彙市場開盤前,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彙市場收盤彙率,綜合考慮外彙供求情況以及國際主要貨幣彙率變化向中國外彙交易中心提供中間價報價。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2298,貶值1.82%。
表2 1979—2014年美元兌人民幣彙率
單位:人民幣/1美元
年份 年均彙率 年份 年均彙率
1979 1. 5549 1997 8.2898
1980 1. 4984 1998 8.2791
1981 1. 7050 1999 8.2783
1982 1. 8925 2000 8.2784
1983 1. 9757 2001 8.2770
1984 2. 3270 2002 8.2770
1985 2. 9366 2003 8.2770
1986 3. 4528 2004 8.2768
1987 3. 7221 2005 8.1949
1988 3. 7221 2006 7.9735
1989 3. 7651 2007 7.6071
1990 4. 7832 2008 6.9480
1991 5. 3233 2009 6.8311
1992 5. 5146 2010 6.7704
1993 5. 7620 2011 6.4614
1994 8. 6187 2012 6.3124
1995 8. 3510 2013 6.1956
1996 8. 3142 2014 6.1431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四)人民幣升值無法解決美國國內問題
1.人民幣升值對解決美國貿易赤字作用甚微。
2005年6月初,亞洲開發銀行發表報告,利用牛津經濟預測模型模擬亞洲貨幣尤其是人民幣升值後的情況。結果顯示,即便人民幣升值,受衝擊的隻會是中國及鄰國經濟,對解決全球經濟失衡尤其是美國財政、貿易雙赤字並無多大幫助。該報告分別假設人民幣在2005年下半年升值10%和20%,來測算對中國和美國經濟的影響。在升值10%的情況下,中國出口受損,經常項目受到衝擊,2006年外貿順差僅為150億美元,而美國貿易赤字僅減少36億美元,經常項目的改善占GDP的比例僅為0.02%。而在人民幣升值20%的情況下,2006年中國則會出現318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經常項目對GDP的貢獻下降1.7個百分點,GDP增速急劇下滑,很可能導致中國經濟硬著陸;但對美國而言,經常項目的改善也僅為GDP的0.05%。亞洲開發銀行研究報告的結論是,人民幣升值對解決美國外部經濟失衡作用微乎其微。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認為,中國主要出口產品不具有價格彈性,因此即使人民幣升值,也不會大幅削減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其他國家也不能從人民幣升值中受惠;美國經濟不平衡不是人民幣彙率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不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縮小。他批評一些國家總是要求中國做出犧牲,如1997年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不貶值,認為過於彈性的彙率政策不利於全球金融體係穩定;而現在要求人民幣升值,要求中國采取更為彈性的彙率政策,這不公平且“非常具有諷刺意味”。著名經濟學家、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也認為,人民幣升值並不能解決美國對華巨額貿易逆差等問題,不能解決美國國內的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