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災難導致航空業發生的七個變化(1 / 2)

災難導致航空業發生的七個變化

■楊孝文

嚴重的航空事故發生後,人們都要問一個關鍵問題:如何才能阻止此類災難再次發生?MH370航班失蹤後,馬來西亞航空公司就立即修改了駕駛艙規則。為了擁有更加安全的飛行環境,人們針對過去發生的航空事故,對與現有飛行有關的規章、法律以及技術進行了改進。得益於這些改進,2013年成為世界航空史上最安全的年份之一,已知的大大小小的全球航空事故隻有29起,265人喪生,而過去10年,平均每年死於空難的人數在720人左右。

1.主動避撞係統

自從飛機誕生,主動避撞就一直是航空和航天工業優先考慮的問題。1956年,美國環球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與聯合航空公司的一架飛機在美國大峽穀上空相撞。幾年後,美國聯邦航空局(FAA)成立,為美國航空業製定規章製度。然而,問題依然存在。1977年,兩架飛機在西班牙洛斯羅迪歐機場(現在更名為特內裏費島機場)的跑道上相撞。與大峽穀上空發生的那起事故一樣,這次撞機也突顯飛行員之間進行更好的溝通和空中交通管製的必要性。不久,標準空中交通管製用語規範就出台了。1991年美國聯邦航空局要求飛機必須安裝空中交通警戒與防撞係統(TCAS),它通過空中交通管製,監控飛機周圍空域。

2.煙感探測器和自動滅火係統

1983年,加拿大航空797航班在美國肯塔基州上空33000英尺(約10058米)高空飛行時,衛生間突然飄出縷縷黑煙,很快濃煙開始彌漫客艙。盡管飛行員進行了緊急迫降,但是隻有半數機上人員及時從火災中逃出來。這次事故發生後,聯邦航空局強製要求為飛機的洗手間安裝煙感探測器以及自動滅火設備。1988年以後生產的飛機內飾使用了更多的阻燃材料。1996年的瓦盧傑航空592號班機空難更提高了人們對貨艙著火的重視程度,商業航空運輸運營商必須為貨艙安裝煙感探測器和自動滅火係統。

3.座位空間規定

飛機乘客可能會覺得現在的經濟艙相當擁擠,其實,客機座位之間的最小空間以及座位到緊急出口之間的距離都是有嚴格規定的。現代座椅設計是為了在遇到緊急事故時,可以最有效地疏散機上人員,這種設計出現的部分原因與1985年的一次空難事故後英國克蘭菲爾德研究所進行的一項研究有關。當年,英國空旅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機在曼徹斯特國際機場起飛前突然失火,一個引擎燃起火苗,火勢蔓延迅速。不幸的是,由於座位之間空間太小,加上艙門附近出現的瓶頸效應,導致一些乘客無法安全撤離。這起事故發生後,飛機製造商改變了飛機的內部設計,使緊急疏散變得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