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解“不一樣”的他(1 / 2)

理解“不一樣”的他

■江蓓

隨著文明的進步,健全人對殘疾人的歧視越來越少,但殘疾人的心理狀態依然堪憂。本文從心理學角度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主觀上並未歧視殘疾人,但很多時候卻釋放出了不友好的信號;另一方麵,人類具有共情能力,通過利用這種心理特質,我們可以建立起更和諧的與殘疾人的相處方式。

各位盲童朋友,我們是朋友。我也是個殘疾人,我的腿從21歲那年開始不能走路了……以後,毫無疑問,殘疾還會一如既往地帶給我們困苦和磨難,對此我們得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我想,一切外在的艱難和阻礙都不算可怕,隻要我們的心理是健康的。——摘自史鐵生的《給盲童朋友》

史鐵生先生一直以來都是筆者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深沉闡述著生活以及生命的本質,正是他殘疾的雙腿“賜予”他很多孤獨的時光,讓他思索至深。然而,現實中大部分殘疾人並沒有史鐵生這樣“幸運”,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在自身的挫敗感與社會生活的壓力中艱難度日。在身體的殘缺給殘疾人帶來諸多不便的同時,相應的心理問題也在慢慢產生。

“他們”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根據最新的統計,目前我國殘疾人口總數已超過8000萬。雖然相關部門在立法及政策上都對殘疾人有所關照,在民間也有各種保護弱勢群體的人道主義組織為殘疾人提供服務,但殘疾人的生活現狀依然不容樂觀。

2009年,我國一項調查研究顯示:15歲及以上的殘疾人文盲率為43.29%,而全國人口的文盲率僅為6.72%,受過高等教育的殘疾人隻占殘疾人口的1.13%,這個比率也遠低於全國高等教育人口比率5.18%。身體上的受限、文化水平的不足使得殘疾人很難獲得一份足以維持自己生活的工作,這也是其自卑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

現有的研究普遍顯示,殘疾人的心理具有以下特征:孤獨自卑、敏感多疑,常懷有抱怨,情緒不穩定,同時富有同情心。但是,殘疾人的這些性格特點可能並不是影響他們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原因。

社會認知對“他們”的影響

2013年深圳市殘疾人康複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領悟社會支持與殘疾人心理健康的各維度(心理特征的每一個方麵就是一個維度)呈顯著負相關,也就是說殘疾人感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其心理健康狀況越好。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如今的社會對於各種弱勢群體的無條件關懷已經非常充分了,殘疾人應該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廣泛受益才對。但事實上情況並沒有如此樂觀。

早在幾年前就有研究者係統研究了健全人群對殘疾人的“態度結構”,提出健全人對殘疾人的認知評價結構由“樂觀進取、堅韌不屈、悲觀退縮、孤獨無助”4個因素構成,健全人對殘疾人的情緒反應由“欽佩反應、嫌棄反應和共情反應”3個因素構成。以上的研究顯示,從健全人的意識層麵來看,對殘疾人的認知和情緒都存在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麵。這個結果似乎比較符合常識,但內隱層麵(潛意識層麵)的研究則更深刻地揭示了社會認知對健全人的影響。

在心理學中,提到社會認知研究總是離不開“內隱社會認知”這個概念,人們並不會意識到這種認知的存在,但它卻影響著人的行為或者態度傾向。對於“內隱社會認知”,科學家通常采用間接測量的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內隱聯想測驗(I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