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三盜九龍杯(1 / 2)

楊香武當天偷走了九龍杯之後就得意不已,心裏想的隻有如何讓黃三太顏麵掃地,但是所謂“人歡無好事,狗歡要吃屎”,高興大了就容易生出悲劇來。

當夜楊香武和胡景春二人就夤夜趕路想趕緊趕回浙江,但是胡景春一直對九龍杯很是好奇,因此一路上一直鼓動楊香武讓他拿出來看看,本來楊香武是想把這東西隨身攜帶不肯拿出來,但是禁不住胡景春的軟磨硬泡,到了安徽蕪湖地麵上,楊香武一時高興,準備和胡景春一起見識見識這杯子。

兩個人吃了晚飯,在客棧的房間裏,小心翼翼的捧出了這杯子,兩人細心觀瞧打量,越看越高興,加上喝了點兒酒,警惕性自然就低了,就沒注意到在這房梁之上貓著一個人。

楊香武是個“偷兒”,這個當偷的不是像現在的小偷那樣沒有品,現在的小偷幾乎就和明搶差不多,但是真正的江湖上的偷那是規矩非常多的,像什麼“守正戒淫”“窮人不偷”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兩條是:不能出聲和賊不走空。

賊不走空,那就是做了偷兒,一旦出手就不能空手而回,哪怕是半塊磚頭也得帶回來,這是做偷兒的本分;另外一點就是不能出聲。在偷的過程中,如果一旦被人發現,要麼抓緊閃人,要麼就在人家眼皮底下硬著頭皮幹完,但是不論怎麼樣,在這過程中一定不能出聲。這是做賊的規矩,和當時的法律也不無關係,如果一言不發還算是偷,在量刑上也算是偷——哪怕是被抓了現行,但是一但開口說話那就是明火執仗形同搶劫,送到官府是可以當庭刑杖而死或者殺頭的。

所以,古往今來,凡是做偷兒的,有兩點都會很注意,一個是手上的功夫要輕靈,所以大偷兒往往是偷人東西別說當時人察覺不到,甚至有的幾天後都察覺不了;再有,身子必須輕盈,輕功那必須好。

當時的“四大名偷”,排名第一的“千裏追風仙”佟化龍,“塞北韃子草上飛”賽毛遂的楊香武,“神偷”王博彥,“小方朔”蠻子歐陽德,除了王博彥的是偷兒的名聲比輕功大意外,其餘三人在江湖出名的原因都是輕功好。

可是,當天晚上在這屋頂上的,恰恰就是輕功在楊香武之下的“神偷”王博彥。即便楊香武一時疏忽察覺不到,另一位,“一粒灑金錢”胡景春不應該察覺不到。因為兩人在耳力上皆有很深的造詣,特別是胡景春,有暗器功夫在身,那耳朵甚至比驢耳朵還靈,但是皆因兩人當時太沉迷於觀賞九龍杯,因此被人鑽了空子。

王博彥打兩人一進蕪湖地麵就發現了兩人,他和楊香武是老相識,賊和賊那是最了解的,一看楊香武這警惕勁兒就知道楊香武身上一定有非常重要的東西,因此打算戲耍一下他。本來,王博彥對自己在江湖上的排名低於楊香武就非常不滿,一心想要證明自己比楊香武強,現在遇到了這樣的機會,怎麼可能輕易放過?

不過有一點,楊香武和胡景春兩人雖然盜了九龍杯,但是當天晚上喝酒卻沒敢用這個杯子,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這是皇家之物,自己也還打算還回去,自然不敢褻瀆了這件寶貝。王博彥也不是非得偷這個杯子不可,他的目的就是隻要能從楊香武身上偷點兒東西就行,越是楊香武看重的自己偷了越有成就感,因此才決定要偷了九龍杯。

王博彥的手段雖然高,但是當晚他卻用了個很下作的手段,那就是用了迷香。當夜,這九龍杯就流轉到了王博彥的手上。

雖然同列“四大名偷”,但是王博彥和其他三人不同,其他三個人因為是從“偷門”裏出來的,所以才並到“四大名偷”裏,但是實際上其他三人並不是“偷兒”,平常交往的也都是些下三濫的人物。楊香武、歐陽德、佟化龍江湖聞名,憑借的是江湖義氣和一身的輕功,而王博彥卻是雜學,輕功比其他三人差得遠,但是手上的功夫在“四大名偷”裏當屬第一,但是這不是什麼特別出彩的事情。

但是正是因為這樣,王博彥才惹下了這後麵的大禍。

王博彥當天晚上偷走了九龍杯,第二天就立馬和人顯擺,就有人盯上了這件寶貝。饒是王博彥本領高但是禁不住人家惦記自己也不在意,於是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另有人用更下作的手段從王博彥手裏盜走了九龍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