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想要傳達的一個基本思想是:理念是重要的,人的行為不僅受利益的支配,也受理念的支配;社會的變革和人類的進步基本上都是在新的理念推動下出現的,沒有理念的變化就沒有製度和政策的改變;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理念變化的結果,中國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走出一些錯誤的理念陷阱,而沒有思想市場,就很難有新的理念的出現和傳播,從而整個社會就會失去變革的源泉。
一百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艾奇沃斯講過一句話:“經濟學的第一原理是,每個人都是由利益驅動的。”這句話準確地概括了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依據這一假設,經濟學家把所有觀察到的個人行為解釋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把社會現象歸結於利益之間博弈的結果,把社會變革理解為一種利益戰勝了另一種利益,或者是在政治家分析了變革的成本與收益之後,做出的一個理性決策。應該說,這一假設在許多情況下是真實的,是我們分析經濟社會問題的有用工具,但它忽視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即人的行為也受其持有的理念、世界觀、意識形態的支配。正如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大衛·休謨所說,盡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利益本身以及人類的所有事務,都受理念的支配。
人的行為受理念的支配來自“人是理性存在物”這樣一個基本事實。什麼叫理性存在物?就是人是會思考的,人做事是有目的、有計劃的。作為理性存在物,我們做任何事一定要找一個正當性的理由,這一正當性理由是由理念提供的。如果人的行為不受理念的影響,人與動物就沒有區別。
理性人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但人們所理解的利益本身是由理念構造的,也就是說,什麼是我們的利益,依賴於我們擁有什麼樣的思想、什麼樣的信念。比如說,幾十年前,當農民被告知他們的利益和地主的利益是衝突的,工人被告知他們的利益和資本家的利益是衝突的時候,消滅地主和資本家就是他們的利益所在,他們就起來鬧革命。
利益的概念在經濟學裏長期以來定義得比較狹隘。經濟學假定每個人都會追求自己效用的最大化,這個效用通常被理解為物質欲望的滿足,這樣的理解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人們的利益並不像傳統經濟學假設的那樣,僅僅是物質利益,而是有很多非物質的利益,這些非物質的利益,對理念的敏感程度更高。非物質利益源自人的社會性。作為社會動物,一個人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和別人的關係,或者說別人對他的看法。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一定會渴望受到別人的尊重;如果我們希望有一個好的聲譽,我們做的事就必須符合正義,符合別人的預期。而什麼是正義,什麼是不正義,則依賴於我們的理念。換句話說,我們有關正義的理念一定會影響我們的所作所為。所以,非物質利益對人們理念的依賴程度或者敏感程度更高。
經濟學上講的理性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簡單說,就是人的目標是給定的,理性就是選擇最有效的方式達到這些目標,最大化我們的偏好,最大化我們的效用。從工具理性的角度看,理性隻是欲望和情感的奴隸,在製定人的目標方麵沒有什麼大的作用。而在真實的人生、真實的選擇中,更重要的是目標理性:我們究竟應該追求什麼?不應該追求什麼?人作為動物、作為社會性存在物,擁有很多欲望,其中哪些欲望應該滿足,哪些欲望不應該滿足,人能夠有所選擇、有所取舍,這是人區別於動物最重要的東西。根據康德的解釋,理性就是幫助我們選擇目標本身,理性應該是欲望的主人,而不是欲望的奴隸,道德是約束人的偏好。生活中的大多數人是根據一定的倫理原則選擇自己的目標,而這些倫理原則是由人的理念構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