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下篇(2)(2 / 3)

(4)交通條件日趨優越,旅遊圈可進入性增強。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西部大開發的進行,旅遊圈的可進人性得到巨大改善,使遊客能進得來,散得開,為敦煌發展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遊客集散地提供了條件,也為本地區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推動力。

2.敦煌旅遊發展的製約因素。(1)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發展可持續性降低。敦煌旅遊圈大部分土地是戈壁、沙漠,自然環境十分嚴酷,水資源短缺、荒漠化威脅是本旅遊圈發展的重要約束因素。加之地處河西走廊西部和青藏高原東北邊緣,西靠塔裏木盆地,是冷空氣入侵的必經之地。因此,災害較為頻繁,並有突發性和持久性等特點,尤其是大風及幹熱風,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圈域內年降雨量為30毫米~7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4000毫米,水資源嚴重缺乏。由於人類對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地區產業結構的不合理,使本地區“水”問題日漸突出。據調查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月牙泉水位以每年大約0.22米的速度下降,特別是1987年至1997年的十年間,泉水麵積由9000平方米減少到5666平方米,而在60年代以前麵積達14666平方米,中心水深由4.2米下降到2米,在1957年時最深達7米~8米。同時,荒漠化程度在本區域逐步加深,沙塵暴等災害性天氣逐漸增多,嚴重影響了遊客在本旅遊圈的旅遊時間,降低了本區域旅遊業的收入。而且風蝕作用對文物也產生了一定的破壞作用,主要表現為露天壁畫和塑像在風沙磨蝕作用下表麵形成微小凹槽,顏料層被磨損脫落。莫高窟的砂塑像被風沙磨蝕比較嚴重。

(2)政府主導能力較低,景區開發各自為戰。核心區敦煌市作為甘肅省的旅遊經濟開發區,應享受地級城市的待遇,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敦煌市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政策待遇,在城建、旅遊景區開發等項目投資均不能落到實處,使政府的主導能力相對降低,影響核心區旅遊業的發展。核心區各景區各自為戰,沒有整合在政府主導的旅遊發展規劃中,使整個敦煌市的旅遊發展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內耗較大。

(3)傳統文化開發較弱,特色文化展現不夠。由於現階段旅遊業開發能力較低以及開發方式的不協調等原因,區域內傳統文化開發較弱。首先敦煌藝術的文化內涵開發不夠,巨大的文化資源作為一種靜態的陳設用於遊客的旅遊行為中,使遊客無法欣賞到博大的敦煌藝術而降低遊客的體驗,無法體會到敦煌藝術的深邃。同時由於各景點發展過程中各自為戰,單個景點往往由於力量的薄弱,而使所展現的敦煌藝術發生扭曲,難以展示區域文化的宏偉、博大、多元的氣勢。其次表現在對區域文化資源沒有深入地挖掘、整理,如“酒文化”,敦煌地區酒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富的酒文化旅遊內容。“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千古絕唱,最大限度展現出本地區源遠流長的酒文化,酒文化的開發對於豐富本地區的旅遊內容具有重大意義。

(4)旅行成本過高,限製遊客增加。據敦煌市旅遊局的工作人員介紹,從我國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到敦煌旅遊的遊客花費是到達國內黃山、九寨溝、張家界三地旅遊花費的總和,和到新、馬、泰旅遊花費持平。

(5)核心城市整體形象不突出,周圍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差。敦煌市作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城市,應在旅遊產品結構、旅遊景觀布局、城市文化個性、綜合服務功能、建築風格情調、城市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麵有自己獨到之處,但由於敦煌市限於主客觀條件,城市在整體形象的塑造上個性尚不突出,或僅限於城市雕塑、臨街建築外立麵等簡單化的手法,由於缺少富於地方特點的標誌性建築和反映旅遊城市性格的建築風貌,絕大多數賓館建築為一般性“火柴盒”形式,極大地影響了敦煌市的城市風貌。城市的性質定位與實際功能之間存在差距,從曆史上看敦煌市屬於絲路重鎮、文化結點、曆史文化名城;從現代城市性質及發展取向上看,敦煌市應定位為旅遊城市。但就敦煌市目前的實際情況看,其城市生態、城市形態、城市產業結構、城市特色標誌、旅遊景區和線路布局、通訊交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麵都離現代化、特色化的旅遊城市功能有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城市的旅遊性質與城市的旅遊功能之間的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