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從政策層麵看,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製訂了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目標,為甘肅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十五”以來,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陸續出台了《關於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建設特色文化大省的意見》、《甘肅省特色文化大省建設規劃綱要(2001—2010年)》、《關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加強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通知》等文件,提出要致力保護利用文化資源,把文化資源開發為文化產品,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使文化產業成為甘肅新的經濟增長點。爭取到2010年,文化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達到10%。在2005年12月出台的《中共甘肅省委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又明確提出,挖掘文化資源,開發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產品,依托《讀者》等文化品牌,培育有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帶動文化產業發展。甘肅省委宣傳部和甘肅省發改委也組織專門力量對全省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並編製出《甘肅省“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草案)》。所有這一切,都為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營造了寬鬆環境,指明了發展方向。
5.甘肅省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區位優勢。甘肅位於中國版圖中心,處在西北的交通樞紐位置,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它“居中四連”,“地居南北之中,為東西咽喉扼塞”。以鐵路交通為例,它東通陝西、河南、江蘇;西達新疆、青海;南接四川、雲南;北連寧夏、內蒙;青藏鐵路、蘭渝鐵路如果建成,甘肅到西藏、重慶也將是相當便利的事。充分發揮這一便利條件,發揮甘肅對周邊地區和省份的輻射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帶動文化消費需求的上升,繁榮文化市場。
6.甘肅文化產業發展已具備一定基礎,成為提升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20年來,甘肅省文化產業已經起步,規模日益壯大,並初步形成了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體係,媒體傳播、新聞出版、文娛演出、文化旅遊、文化體育、廣告業、文化產品製造業等已成為我省文化產業的主導產業群。文化產業的增加值一直呈快速增長趨勢。據省統計局的統計數字,截止2004年,全省共有文化事業、產業機構16654個。其中,文化係統及其管理的社會文化單位12255個,廣電係統及其管理的社會文化單位176個,新聞出版係統及其管理的社會文化單位2836個,文化旅遊服務機構302家,體育產業機構87個,廣告和會展機構318個,除工藝美術生產和經營以外的其他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經營企業680個。總資產113億元(不含個體部分);從業人員約22萬人,占全省從業人員總數的1.45%,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總數的6.37%;實現增加值25.29億元,占全省當年GDP的1.62%,實現了經濟效益的較快增長。同時,以《讀者》、《大夢敦煌》等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成為響當當的優秀品牌,並積累了發展文化產業的成功經驗。這些形式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對豐富全省人民群眾的生活,推動全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甘肅發展文化產業麵臨的困境
甘肅文化產業發展雖然有良好態勢,但是我們不能不看到,甘肅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還很低,甘肅文化企業普遍存在著經營“小、亂、散”的問題。文化生產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不太合理,還不能適應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甘肅省文化產業不僅與發達國家成熟的文化產業開發相比相差甚遠,就是與國內許多省市相比,文化資源的開發和文化市場的挖掘,都有很長的路要走。甘肅在地方文化資源向經濟優勢的轉化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對待文化資源及文化產業的觀念問題,突出表現在不能準確和辯證地認識把握文化的商品屬性與意識形態屬性的辯證關係,沒有把文化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獨立形態來看待。長期以來,很多人對文化形成一種固定的認識,認為文化的功能就是搞教育,是精神教化,單純強調文化產品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屬性,而忽略其商品屬性,由此導致把文化產業當作文化事業和公益性文化事業,沒有確立起文化產業化的戰略地位。其次,對文化產業鏈的建設問題。文化資源的開發是一個綜合開發的過程,既要進行文化產業的先頭行業、文化產業的主體、文化產業的保障體係等的建設,又要進行文化市場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文化附加值市場等的建設。文化產業鏈的建立和完善是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關鍵。傳統的經濟建設往往隻注重生產建設,而不重視經濟鏈條的銜接,不重視市場的開發及相關的配套建設。同樣,傳統的文化建設也隻是注重單純的文化建設,而不重視文化部門與其他行業的交融。對近幾年興起的文化產業,也存在形式過於單一、產業鏈條疏漏等問題,文化資源的開發和發展不能對整個產業起帶動作用。第三,文化市場體製改革滯後於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製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甘肅文化企業缺少必要的規模,資源處於分散和低效率使用層麵。盡管我們早已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一再強調企業和產業要千方百計上規模、上檔次,但我們就是無法逾越這個障礙,走不出這個困境。其要害就在我們的體製上,這個體製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隸屬結構關係分散,即通常所說的“條條塊塊”、“條塊分割”,從而影響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的基礎作用。現在,我們的文化管理主要還是以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與資源支配體係。具體說,就是國家有什麼文化企業或企業管理部門設置,省、市就有什麼企業或企業管理部門設置,且依次向下推演。而在每一“條塊”之下,都生成一批利益主體,上下對應、疊床架屋,由此構成複雜的經濟運行網絡。這不但將市場切割成無數零星碎片,而且極易導致部門和區域的壁壘,造成投資盲目、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競爭無序。文化行業之間難以聯合,一體化程度低,文化資源不能共享,規模經濟成為水中月霧中花。不僅如此,這種以部門和行政區域為主劃分市場和支配資源的體製,以及隨之而來的利益驅動,會進一步影響我們文化企業做大做強,我們正在忙於組建的一些集團公司,如報業、出版業集團,影視、音像業集團和演藝業集團,究其實質,仍然沒有脫離舊體製模式,仍然是區域、部門產業的翻版,走的仍然是國家有什麼,省就有什麼,市也有什麼的路子,換湯不換藥,甚至除地區標誌外,相當多集團公司的名稱都是克隆的。這種靠行政方式組織的集團化,其實並不能解決區域、部門分割形成的分散,而隻能是把原來區域、部門的小分散,變成了集中起來的大分散,在本已重疊的機構之上,又增加了新的重疊。由於這些公司並沒有按現代企業製度的要求組建,因此也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集團公司,不可能真正發揮整合資源的能力和競爭的優勢。更有問題的是,由於這樣的集團公司仍然逃不出區域性和部門性,一旦當它們都相繼建立起來後,我們就會發現,區域壁壘、資源分散、市場阻隔這些毛病依然還在,競爭仍在打結,還是跌進了從前的怪圈!第五,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的缺失。我們提出要建特色文化大省,文化何為大?這恐怕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但有一點會取得共識,就是所謂的“大”無論如何必須包含擁有大批優秀人才這一內容。發展文化產業有許多構成因素,其核心因素是人,是人才的擁有。既然建特色文化大省的目標已經確定,我們就一定要有聚集人才的決心、魄力和措施。我們絲毫不必遮掩,文化人才缺乏,尤其是重要人才的缺乏,正是我們甘肅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心之痛。文化產業在香港和國外被稱為創意產業,因為文化產業結構的高端是原創研發型的,科技含量高,需要知識與智慧的支持。我省的文化產業目前所缺少的就是這樣一大批創作型人才和善於市場經營管理的人才。這一行業的通病,就是長於做藝術,短於做商品,經營管理人員由於缺乏必要的專業培訓,往往是邊學邊幹,憑經驗辦事,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從我省文化發展全局來看,人才隊伍的總量、結構和素質,也不能適應甘肅發展的需要,並且人才外流現象還比較嚴重。在將來的區域競爭乃至國際競爭,管理和創新是成功的關鍵,沒有好的人才也就不具備競爭的條件。因此,大批量地培養文化產業方麵的各種專家和經營管理人才,就成為當前發展文化產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