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釋放全球華人競爭力(1 / 1)

釋放全球華人競爭力

本期觀察

作者:張小平

"我的心理年齡隻有3歲,世界在我的眼中永遠都是新鮮的。"66歲的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石滋宜,在北京亞運村彙欣公寓一個顯得有點狹小的房間裏接受了采訪。

左耳朵裏的助聽器,似乎一點都不影響他的高談闊論和奇思怪想:女性當領導要強於男性,再過一、二十年,全球企業老總一半以上恐怕會是女性?如果台灣買下亞馬遜網站,不就可以改造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如果將籃球架的高度增加一米,我想美國人也很難把球一下子扣進去了吧……

石滋宜一直在用高分貝的音量和無比興奮的目光,阻擊著我們的疑惑。提供的佐證的還有他那些曾經的輝煌:

他於1973年在日本東京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去了加拿大。加拿大那時正麵臨一波高學曆者的失業潮,所以他不管是用博士、碩士,還是本科的文憑,都沒有找到工作。最後他動用了台北工專的文憑,才在一家公司找到一個品管檢驗員的工作。

當時的同事們都信奉著這樣一句話:"不要開口,做你的工作和等收你的工資。"石滋宜不以為然,年薪6000美元的他卻一直認為自己是無價的。進工廠不久以後,他向老板遞上了一份改善作業流程的報告,老板半信半疑地一試,想不到竟然一舉節省了300萬美元。於是在三個月之內,石滋宜的薪水連跳了三倍,職務也升到了副廠長。

1978年任加拿大GE公司高級製造工程部經理時,石滋宜提出在三個半月內購置一套CAD/CAM(電腦輔助設計和製造)設備的計劃。但要命的是,這套設備沒有放樣軟件,必須自己來開發。公司為了慎重起見,請來了IBM的電腦專家參與評估。專家聽完報告後,對所有參與評估會的人說:"我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他能按計劃完成,我就徒步走過安大略湖。"石滋宜不顧嘲弄,說服老板投資150萬美元購進了這套係統。在執行過程中,石滋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常常一周飛往矽穀三次--晚上下班後從多倫多飛到底特律看望派去學習的同事們,第二天一早又飛回多倫多上班……經過努力,係統最後如期啟動。

石滋宜在1980年陪太太回台灣探親時,曾應邀參觀了台灣的很多企業。針對台灣勞動密集型經濟已經達到頂峰的情況,石滋宜提出盡快實現自動化的建議。當時台灣的"經濟部長"趙耀東和"財政部長"徐立德等人力勸他留下推進這項工作,並承諾:隻要他簽字,三年將把250億台幣的貸款貸給企業。

在他就任台灣工業自動技術服務團團長和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之後,開始率領工程師對台灣的企業進行大規模的輔導,每年演講超過180場以上,訓練的人數高達6萬人次。當年規模才到幾百萬台幣的鴻海精密,在搞自動化之前曾麵臨何去何從的選擇,石滋宜極力勸說它的老板專心發揮自己的專長。那位老板最終放棄了進軍房地產的想法,一心一意把模具產業做大。到如今,鴻海精密已達到了3000新台幣的規模……

一大批這樣的企業完成了快速轉型,並拓展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而經石滋宜手貸出去的250億台幣,也隻有1400萬台幣沒有收回來。

在台灣推進自動化的十四年,為石滋宜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和成就,但也留下了不小的遺憾:在幫助企業創造巨大財富時,他自己卻沒有想著去賺一分錢。等到覺悟後的1998年,石滋宜才在朋友的資助下,成立了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並自任董事長。

麵對"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質疑,石滋宜揮動的手勢堅定有力:"我現在想得最多的是掙錢。我要幫企業發財,同時我也要發財。當年我在台灣也可以變成億萬富翁,但那個時候我沒有那個想法,現在我已經做好了準備。"但觀察石滋宜這幾年的舉動,更多地是進行著"布道"式的演講,對企業的介入連國內一般的谘詢公司都比他更深入和實際。在麵對中國大陸一些企業麵臨的實際問題時,石滋宜的答案總顯得有點貌似無隙可擊、實則很難執行。比如在談到中國零售業如何抗衡沃爾馬這樣的世界巨頭時,他回答:"應該把中國的中小賣場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大賣場或全國連鎖店。"知易行難。要想真正在大陸賺得真金白銀,恐怕會比他每天堅持看一本書、寫一篇文章難度大得多。但這個擁有嬰兒一樣無所畏懼目光的老人,能夠以拯救全球華人中小企業為已任,理應贏得我們的尊重與期待。

(本刊有刪減)

責編:王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