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模式迄今為止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但過去20年的投資主導型模式也帶來了一係列問題,包括就業增長放緩(最重要的問題)、資源浪費、環境惡化、國有企業壟斷資源類行業、效率低下,以及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增長乏力。就業增長放緩是中國麵臨的最大挑戰,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將變得更加嚴峻。

中國政府希望對工業結構實施重大改革,以應對今後5年間將出現的挑戰。政府計劃推廣現代農業、優化主要產業的產業結構,最為重要的是,將服務業發展為能夠促進收入和就業增長的產業。我們的預測顯示,在今後5年,服務業和工業將平分秋色,而農業在GDP中的比重將略下滑至8%。我們的預測顯示,到2030年,服務業將占到GDP的53%,而工業則為42%。在就業方麵,到2030年,服務業就業比重可能從2012年的36%提高到52%。而農業的比重可能從34%下滑至19%。同時,工業就業比重將保持相對穩定,從2012年的30%略降至2030年的29%。

20年後中國城市格局大不同

城市勞動力增長逼近極限

未來20年,中國將持續城市化進程,與此同時城市勞動力儲備也將停止增長。根本原因在於人口老齡化:2012~2030年,0~14歲人群每年將會減少1.2%,而65歲以上的人群每年則會增長3.9%。因此,中國將會麵臨勞動力減少,非勞動人口占總人口較大比例的局麵。今後10年,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適齡農民工數量很可能減少。

這一趨勢在南方沿海城市尤為顯著。與此相對的是,隨著內陸城市總體就業機會的擴大,這些地區的農民可能選擇靠近家鄉務工,以保留在農村居住而在城區務工的好處。

日漸富裕且生產力更高的城市居民

城市家庭將日益富裕。到2030年,消費增長將主要來自於以快速增長的中等和高收入城市人群。我們的預測顯示,這一類別的城市家庭數量占全國城市家庭數量的比例將從2012年的71%提高到2030年的87%。最富裕的家庭將成為最大的消費貢獻者:到2030年,最富裕家庭數量占到城市全部家庭數量的1/4,而這一部分家庭的消費將占到城市消費總量的足足一半。與其相對應的消費行為的變化則是必需品向非必需消費品支出的轉變,例如個人用品、娛樂、教育和文化支出以及交通和通信支出的增加。

農村消費市場仍在增長。中國政府正製定旨在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措施,例如降低農業稅、增加消費補貼、加強農村社會保障和完善農村居住條件等措施。此外,由於不斷提高的農產品價格以及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收入的增長將比以往更快。

資源壓力

但是,日漸龐大、日益富裕的城市人口對能源和食品供給也構成了壓力。政府已在采取措施應對這些挑戰。比如,努力提高農業生產率和保護農業用地;同時,努力推動替代能源的發展,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以緩解石油大量進口的壓力;此外,也製定了一係列優惠政策來推動天然氣、電動車、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使用。中國政府還努力收購海外能源資產,以降低對單一能源供應方的依賴度。

未來發展的增長極--中小城市

超大型城市將不再是發展最快的城市。在未來20年間,目前人口少於150萬的中小型城市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最大。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其對城鎮總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40%。現有人口在150~500萬人之間的城市將貢獻城鎮總GDP增長的25%,而現有人口已經超過500萬的城市貢獻率約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