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原始社會的中國工業
中國古代工業發端於原始社會,也就是當人類剛剛學會有目的、有意識地製造工具為我所用時,就在工業之路上邁出了第一步。這顯然不能與今日人們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的高大的廠房、轟鳴的機器構成的現代工業同日而語,但它具備了采掘自然物質資源製造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的因素,隻是由於多為手工操作,因此稱為原始工業或原始手工業。最早的工具製造是處於群居時期人們打製的石塊或粗陋的木棒,史稱舊石器。舊石器時代不但工具製造粗糙簡陋,其他部門也是如此,因此,我們從處於新石器時代的氏族公社階段來講述早期中國古代工業的發展狀況。氏族公社分為母係氏族公社和父係氏族公社,中國境內代表性的典型模式分別為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
仰韶文化是以最早發現於河南仰韶村而得名,距今約有六七千年,代表了這一時期廣泛分布於河南、陝西一帶1000多處新石器時代的母係氏族公社文化。龍山文化距今約有5000年,因首次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它代表了這一時期父係氏族公社的發展狀況。在仰韶文化時期,原始手工業的落後導致男子難以顯示出生產能力,反而婦女的采集活動更能使生活有所保障,發展到龍山文化時期,手工業的進步,特別是工具製造水平的提高,男子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地位愈加顯著,從而使親緣的劃分由母親的血統變為由父親的血統,母係氏族公社發展到了父係氏族公社。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工業部門有相同之處,如石器和陶器的製造,也有富有特色的工業部門如紡織業、釀酒業在各自不同時期出現。
(一)石器
遠古時代石製工業的製造,代表著當時的技術發展水平,能夠準確地體現當時手工業的發達程度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所以,石器的製作技術,在開創石器時代工具技術方麵具有重要的意義。仰韶文化時期,人們製作的石器已基本采用磨製方法,但仍有打製方法存在。像一些生活用具如石斧、石锛等已絕大部分用磨製的方法,但一些生產工具如石鏟、石鋤等,仍采用打製方法。這時期的石器製作方法可以概括為打製、琢製和磨製。
打製就是用礫石互相撞擊,利用剝落的碎片作工具。除有時為方便,在手握的地方或刃部稍加修整外,一般不作二次加工,顯然比較粗糙,也就是過去的舊石器。琢製法則要進步得多,它是用硬石敲擊另一塊石頭,製成想要的形狀或樣式,磨製法是製石器的工藝技術的最高表現,它兼有其他兩種製器方法的技術,以磨擦來製器,有的還要鑽孔加柄。現代漢語詞語中,琢和磨已被合用為一個詞,並且被引申為考慮事物,精益求精的意思,其實最早二者是分開獨立的。
到了父係氏族公社的龍山文化時期,打製石器的方法已絕跡,代之而起的則是磨製石器。尤其是精磨和鑽孔技術發達,製出了各種鋒利而便於使用的生產工具。這就使男子在勞動中更顯優勢,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龍山文化石器製作工藝可分為選料、選形、截斷、打擊、琢磨、作孔等幾道工序,而且還認識到了不同石料的性能,製造不同的器物,像大汶口文化(距今約四千五百年)時期石器多用矽質灰岩作石锛,城子崖文化多采用變性頁岩為石簇,即石箭頭,主要是依據性能不同而製的。
(二)陶器
陶器在兩種文化時期基本上都是為生活服務的,而且均屬手工操作,但技術水平上卻有明顯差別。遠古傳說中說陶器是神農氏教會人們製作的,神農氏還教會人們種糧,找藥,從而有了中國的農業和醫藥。後來神農氏和黃帝一起被尊奉為華夏民族的祖先,即炎帝。
仰韶村遺址出土陶器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的製作方法主要有泥條疊築法和旋疊法。前一種方法就是用泥條疊加修整而成,這類器物厚重、結實,後一種方法是使泥胎旋轉時用手修剪成器形,器物精巧,細小。在製作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加彩裝飾,許多陶器上原來有實用作用的凸出部位逐漸隻起裝飾作用。代表性的彩陶要數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陶盆,高16.7厘米,口徑40厘米,繪有人麵和魚形,不論從樣式還是規格上都非常精巧,有的彩陶上還出現了龍鳳樣的圖案。
陶器製作離不開火窯,仰韶文化製器燒窯已由最初直接放在火上燒,再放到火邊燒,到放在箅子上燒,使陶器坯胎受熱均勻,堅硬耐用。而且還掌握了摻入沙子以耐熱、加入稻殼燒成夾炭黑陶的燒陶技術。
龍山文化的製陶技術要高出仰韶文化一籌,可以說達到了中國原始社會製陶工業的頂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陶器輪製法的發明和使用,所謂輪製法就是用活動的小棒使陶輪轉動,帶動上麵的泥胎旋轉,人以雙手加工陶坯。這種方法意義重大,首先是減輕了勞動量,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產量增加。另外是促進了社會分工,因為這一技術的掌握者隻是少數人,日漸與原來行業脫離,專門從事製陶業。考古發現許多陶窯分布在各自的房前屋後,氏族公有的陶窯為個體家庭所取代,從考古實物看,當時陶器製作的確達到相當高的水平。1936年在發掘屬於龍山文化時期的一座遺址中,發現了製作精美的蛋殼陶,式樣隻有高柄杯一種。說它是蛋殼陶決不誇張,器壁最薄處隻有0.5毫米,有一件陶器高10厘米,卻不到40克重,也就是不到一兩,而且造型規整、質地堅密、色澤漆黑,據考證是利用煙熏法使之烏黑發亮,屬古陶中的瑰寶。另外,在燒窯時人們的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在改進火窯結構的同時,還掌握了在高溫下嚴密封窯的技術,使陶坯中的鐵元素能夠充分還原,燒成灰色或黑色的陶器,質地堅硬緊密,窯溫達到1000度左右,這種高溫操作技術,為金屬冶煉打下了基礎。
(三)紡織業
仰韶文化時期較有特色的手工業是紡織業。早在6000多年前,中國已經出現了麻紡織品,並初步掌握了平紋、斜紋等織作技巧。這些結論通過考古挖掘出土大量陶製紡輪和骨針,以及一些陶器上帶有麻布紋痕跡可以證實。當時人們采剝野麻纖維作原料,使用紡輪和紡磚撚製麻紗,再用簡單的織機織成麻布,通過在陝西、江蘇都有麻布出土說明當時南北各地麻布已成主要衣料。到了龍山文化時期,除繼承了以前的麻紡織技術外,更有絲織業發展了,因這時人們已成功地馴育了家蠶,與龍山文化同時期的代表長江下遊地區文化的良渚文化遺址,1950年出土的殘絹片、絲帶,經分析是用家蠶絲織成的,因為蠶絲是經熱水浸泡抽出的。可以說,中國絲織業是世界上最為悠久的。
(四)釀酒業
釀酒業是在龍山文化時期出現的富有特色的工業部門。因為考古發掘所得到的陶盉等酒器出現在龍山文化遺址中,仰韶文化則不具備。這說明龍山文化比仰韶文化進步,因為隻有生產發展,工具進步,糧食產量提高並有剩餘才有可能用來釀酒。
在原始社會,人們在與大自然的適應過程中逐漸發展,並懂得美化生活,在晚期出現了許多精美的飾品。這方麵的良渚文化最為發達,飾品造型精美,例如一件玉雕圓柱飾件,高3.2厘米,在海外拍賣中賣到了74750美元的價格。而一件7厘米見方的玉琮,估價達到10~12萬美元。在內蒙古赤峰地區紅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玉龍飾品,是目前我國最早的有關龍的題材的裝飾品。
通過對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介紹,可見原始社會中國工業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為後來的工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夏朝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製王朝。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曆史結束了原始狀態,進入文明時代。夏朝總體上是奴隸社會,但因距離時間較遠,有關夏代的許多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考證,因此夏代的工業發展狀況,隻有從龍山文化和商代文化之間去尋找。
作為一個奴隸製社會,夏代的工業采用奴隸勞動,便於組織大規模的協作分工,因此工業水平比前代有所發展。在石骨器和陶器的製作工藝上水平進一步提高,已掌握用牛馬肩胛骨製成鶴嘴鋤,便於耕作。陶器器物的底部不同於早期陶器的平底而成凹形。在夏代工業中取得較為突出成就的則屬銅器的冶煉和鑄造。這時夏代人已掌握了煉銅技術,在一些夏代遺址中出土有銅刀、錐、鑿、鈴等器物。在古文獻中也記載有夏禹當年征伐九個部落,收取他們的銅,鑄成九個鼎,象征統治全國九州。在夏商周時代,常以此物作為傳國的重器。當商湯滅夏時,把鼎遷到了商的都城;周滅商後,又把鼎遷到周的洛邑(今洛陽),成為政權的象征。後來,東周時楚莊王向周定王的使者問九鼎的大小、輕重,其實他的真正目的並不是想了解九鼎的狀況,而是想借機奪取王權,因此“問鼎”一詞就有篡奪統治權的意思。但當時所煉的銅,一般都為純銅,稱為紅銅,人們還不懂得按一定比例加入其他的鉛錫成分製成青銅,而且銅器多用於祭祀、生活,很少用於生產,更不用提戰爭了。
夏代另一個工業成就是車、船的製造。傳說車的最早發明者是黃帝,即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祖先。黃帝號軒轅氏,軒、轅都是車上部位的名稱,當然這都屬民間傳說。夏代掌管製車的人叫車正,其中一個車正叫奚仲,據說是禹的後代,為夏王造車,後因夏王殘暴而逃跑。當時雖有車的發明,但能坐車的人隻是高官貴族,不過從車的發明可以想象當時夏代道路已相對發達了。另外,當時船已發明,並有了專門駕船的人,但史料記載不多。
二 以青銅器為代表的商周工業
商、周是繼夏朝之後的兩個奴隸製王朝,兩朝的工業在古籍文獻和考古挖掘中,都有詳細的記載和發現,而且兩朝工業具有相似性和繼承性。需要指出的是,本節所述的周朝指的是奴隸製的西周。
商周時期工業部門相對增多,手工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采用奴隸勞動,便於形成大規模協作生產和專業分工,當時一些工業如青銅、玉器、骨角器製作和紡織業都非常發達,尤其是器類繁多、花紋絢麗的青銅器,反映了商周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