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論著似乎照例都要有個後記,而我,絕沒有魄力反其道而行,隻好提筆,發感慨,說經曆,談因果,表謝意。
感慨的是自己居然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因為戀戀不舍象牙塔,就被世人冠以不苟言笑、刻板木訥、孤傲古怪之類的形容詞,甚至戲稱為“UFO”、“第三種人”、“滅絕師太”。自從2002年讀博之後,諸如此類的說法便不絕於耳,“看起來不像博士”成為讚美之詞,雖人前以一笑置之,可也常暗自扼腕歎息。今天的中國女博士,是知性美和女性美的統一,無論學曆多高、專業如何、水平怎樣,本質上,我們是女生,優雅得體,獨立自信,浪漫感性,愛漂亮,愛逛街,愛各種可愛的小東西。當今時代,人類社會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而女博士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何時才能煥然一新呢?
我的經曆頗為簡單,17歲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並未曾想到自己將會遊學10年,由學士而碩士而博士。1995年,我離開豫東平原上的故鄉小城,告別了父母和緊張忙碌的高中生活,來到紛攘熱鬧的江城武漢,進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中南政法學院)學習國際經濟法專業;1999年,我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並考入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師從曾菊新教授研讀區域經濟學專業;2002年,在順利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之後,我離開武漢,順流而下,來到了繁華如夢的大上海,成為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在麗娃河畔的美麗校園開始了新的求學生涯;2005年,我如期獲得理學博士學位,進入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工作,時年27歲。
而今,博士畢業已一年又半載了,擱置許久的博士畢業論文有幸獲得“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研究基金”資助得以出版成書,不勝欣喜。我之所以選擇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空間結構作為研究方向,是希望能夠對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區位模式研究有所傳承和發展,將分散的點狀區位研究整合進互動的網狀空間係統。跨國公司研發活動在特定區位的集聚和在全球範圍的擴散是同時存在的空間現象,集聚化和擴散化的空間力量又直接導致了地域化和國際流的空間結果,從而通過不同層級區域之間的研發要素流動使全球聯結成為一個研發空間網絡。本書在對相關理論進行述評的基礎上,描述了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空間進程和空間表現,梳理了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空間組織和空間過程,剖析了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空間結構和空間關聯,力圖從靜態的空間分層和動態的“流”空間兩個角度勾勒出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絡的空間圖景。我的導師杜德斌教授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科委軟科學研究項目有力地支撐了我的博士論文撰寫,因此本書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0371032)“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投資及其空間效應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本書的問世,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還應該感謝許許多多的人。而表達謝意往往最讓人惴惴,父母師長、同學朋友一一不能遺漏,我生性懶散,拙於世故,就此大而化之一並謝過。然而,就本書而言,尤其要感謝我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杜德斌教授無私的引領,將我帶入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這一研究領域,杜老師從宏偉處立意,自細微處著手,向我推薦國內外最新文獻和理論書籍,為我提供參與課題和調研訪談的機會,指導我完成浩繁龐雜的博士學位論文。也要感謝上海大學國際工商與管理學院的諸位領導和同仁,對青年教師的發展給予相當的關注和扶持,以研究基金慷慨資助,使我的研究成果得以成書出版。
再回首看往事種種,不覺已恍然成一夢,一切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都湮沒於時間的長河,似乎已不必再提。昏昏然不覺已近2007年元旦,本書即將付梓,雖有積累不足的掣肘,有能力不及的遺憾,卻終成一家之言,且作引玉之磚,由人評說吧。
祝影
2006年12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