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全球貨幣泡沫再度泛濫
楊萬東專欄·產經隨筆
次貸危機的陰雲至今仍在全世界並未消去,造成次貸危機的根源和直接責任者也未得到製度性清算。2008年危機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基本沿用的思路就是注入流動性,消解債務,讓金融機構活下來,讓融資路線維持下去。五年過去了,全球的基礎貨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全球的大宗產品價格長期處於高位,美國的三大資本市場也回到了五年前的高位,但失業問題在歐美成為難治之症,增長放緩成為金磚國家共得之病,波羅的海指數表明世界貿易一直處於蕭條之中,發達經濟體債務沉重表明新一輪危機隨時可能發生。
2012年初,歐債危機的爆發使得歐洲央行啟動了主要再融資操作(MRO)和長期再融資操作(LTRO),為金融係統注入流動性,新增貨幣供應在1萬億歐元以上;美國在2012年的上半年主要實行扭曲操作,由美聯儲買入長期國債,賣出即將到期的短期國債,從而既壓低了國債市場利率,又保證了長期國債的發行。2012年下半年則分別推出了兩輪實量寬鬆的政策,並在年底對諸多減稅和財政約束問題進行了延期或放寬標準。在美聯儲宣布實行第四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時,將量化寬鬆與失業率直接掛鉤,明確提出在失業率降到6.5%以前,實期執行定量買入國債的政策。日本作為最早實行零利率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西方國家,在2013年初更是提出不限量的寬鬆貨幣政策,要等日本的通貨膨脹率達到2%時,再考慮相關政策的調整。日本計劃在原有寬鬆貨幣到期後,以每月13萬億日元的速度購入短期國債,一年注入流動性將達156萬億日元,約近1.8萬億美元,僅此一項,就基本相當於歐美2012年的流動性注入規模。
這是全球貨幣泡沫的再度泛濫,這對中國經濟必將產生深刻影響。
美元、歐元和日元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國際化貨幣,都具有支付功能、結算功能、儲藏功能。2012年歐債危機高峰時,歐洲央行實行了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出現了危機的國家則相繼實行相對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德、法等核心國家則以自身的經濟發展支撐了歐洲經濟的總體發展;美國在歐債危機高峰時一方麵高調振興其製造業,另一方麵則加緊推出了兩輪定量寬鬆政策,三大股票指數回到了危機前,經濟增長回到了穩健增長狀態(2.5%),失業率降到了8%以下,使得奧巴馬政府順利贏得了連任機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安倍政府啟動了新一輪的寬鬆貨幣政策。由於日本政府10多年前就實行零利率政策,當時美歐等經濟體的利率都遠高於日本,加之日本的海外投資多以日元投資,回收的則是美元等其他貨幣,從而形成了日元的國際流入通道,日本的家庭主婦很多都參與到這種外彙交易活動中,稱為“渡邊夫人”行動,其規模超過1萬億美元,日本新一輪寬鬆政策隻會使這種日元流出的規模進一步放大,並對其鄰國和世界產生深刻影響,對此中國必須要早做應對。
首先,中國對國際熱錢的流入必須保持高度警惕。美、歐、日在貨幣寬鬆問題上利益具有一致性,它們對鑄幣稅的獲得就是對其他國家的利益剝奪,中國對資本項上的資金流入必須嚴格控製,提高產業準入標準和來源審核,大幅度提高投機資金的流動成本,可以考慮對過境大額投機資金征收較高的“托賓稅”。
第二,加速提高中國產業自主配套能力和自主技術研發能力,減少關鍵技術和重要產業的外部依賴。
第三,切實降低基尼係數,提高國民的消費能力,減少對出口市場的依賴。
第四,堅持獨立自主的彙率政策和貨幣政策,提高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減少經濟生活中的杠杆率。
第五,強化外彙儲備的生產性使用,減少債權,增加股權,控製規模。
第六,進一步擴大與其他國家央行的貨幣互換規模,大幅度提高其在貿易結算中的比重,通過貨幣互換漸進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第七,大幅度減少央行對包括美元在內的外彙的直接購買,在上海或其他金融中心城市設立自由交易的外彙交易所,讓彙率價格市場化,讓外彙的供求雙方通過公開透明的外彙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
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遠高於以往,中國作為開放經濟體外部衝擊比內部更具有整體性和突然性,中國在1997年以來發生的大部分外部經濟危機中都未能做到全身而退,麵對洶湧而來的貨幣泡沫,中國並無能力樂享其利,但應盡力獨善其身。(責任編輯/李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