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精神更新執政理念(1 / 1)

互聯網精神更新執政理念

當代評論

微博在中國的興起並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著國人的生存狀態,不斷創新著人與人之間、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方式。已有的事實表明,微博運用已經不僅限於純粹的娛樂與社交、觀點爭執,從政府工作角度講,它還承擔著“創新社會管理、改善幹群關係、解決群眾訴求”等政務功能。

很多地方把微博運用於創新社會管理,在網絡中挖掘和凝聚社會管理的積極力量,為推進社會體製改革提供了新理念、新經驗。

微博為現實社會帶來的製度革新,蘊藏著豐富的互聯網精神。倡導開放與平等、協作與分享,是互聯網精神的核心所在。具體講,因為很強的身份隱蔽性,互聯網信息參與者必須具備足夠誠意,以信息的真實、透明、有效,來彌補網絡空間的溝通機製缺陷。

現實中,身份異同客觀上影響著話語權等權利平等的實現程度,最終可能把社會協作和信息、成果分享打上或淺或深的身份印記。互聯網平台雖然不能完全消解這種身份痕跡,但它更強化了民眾內心的平等願望,強化了協作與分享機製,從而對線下行為產生更加良好規製作用和正麵影響。

不難發現,現代社會治理同樣強調“社會協統、公眾參與”,也強調“人人共享”、“信息化”,與互聯網精神有著很高的契合度。而現實社會管理工作之複雜,要求管理執行者、體製改革者必須在信息透明、權利平等、公眾參與、成果共享等方麵,深入體察民情、傾聽民意,拿出分析、解剖社會問題的極大智慧,努力實現政策目標。

微博打破了時空界限,信息傳播快捷神速,對黨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掌握社會信息十分有利。越來越多的黨政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主動融入微博輿論場,以平等心態與網民同平台發言,並以務實態度回到現實工作,形成一股深受好評的行政新風,執政理念得到極大更新。

人民日報去年底刊文稱,對於政務微博來說,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140字,通過網絡和手機,快速傳播,蘊含在微博裏的巨大“政”能量,正在改變著傳統的執政理念和方式。

其實,早在2008年,人民日報就發文稱,隻有20年曆史的互聯網,給傳統中國人帶來的,除了生活方式的變革,更有執政理念的更新。當中國的互聯網逐步規範、理性而成熟時,中國的政治文明也將邁出新的步伐。

一直以來,民眾都希望對黨政工作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監督願望也始終強烈。目前來看,政務信息公開已取得很大進步,網絡反腐也漸成趨勢。互聯網拉近了黨心民心,促進了政府職能改善,特別是政務微博的廣泛運用,正在開啟一個黨群關係、官民關係更加和諧的新時代。

政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該更加擴展視界,克服“微博恐懼症”,融入網絡民意,本著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互聯網精神,以更加包容、寬容的心態,接受民眾監督,回應網民訴求,解決群眾困難,並汲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古訓,切實提升行政服務水平。

目前,盡管貴州發展速度很快,但後發趕超的任務還是很重,需要更強大的發展合力。政務微博的運用,對積聚共識、增強合力都有值得高度重視的現實價值。黨政機構及領導幹部應緊跟時代步伐,充分了解並熟練運用政務微博平台,為貴州經濟社會邁向更高發展階段注入不竭的信息化動力。(執筆:嶽 振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