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投資結構的優化是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保證。因為投資結構的變化是產業結構變化的先導,產業結構的變化與輻射效應又是投資結構在動態中升級優化的保證,從而進一步使產業結構向更高級水平發展,由此形成投資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良性循環。
投資結構的類型有:反映資金來源結構的投資結構,包括重置投資和淨投資的比例關係;反映投資最終使用方向的投資結構,包括投資產業結構和投資部門結構等;反映投資用途的投資結構,包括投資的技術結構和再生產結構;反映投資規模效益的投資結構,即大、中、小型投資項目之間的比例關係;反映投資所有製格局的投資結構;反映投資空間布局的投資區域結構。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行業結構、企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地區結構等,任何一種結構形式都與投資緊密相連。現有的存量資產的盤活和優化,以及改變經濟結構的可行與否和程度快慢,都取決於投資結構的演變。由於研究的側重點在製造業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關係,因此,我們將從基本建設投資和更新改造投資兩個大的角度,分析製造業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一、製造業各行業的基本建設投資額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口徑,基本建設投資指企業、事業、行政單位以擴大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為主要目的的新建、擴建工程及有關工作。其綜合範圍為總投資50萬元以上(含50萬元)的基本建設項目。具體包括:①列入中央和各級地方本年基本建設計劃的建設項目,以及雖未列入本年基本建設計劃,但使用以前年度基建計劃內結轉投資(包括利用基建庫存設備材料)在本年繼續施工的建設項目;②本年基本建設計劃內投資與更新改造計劃內投資結合安排的新建項目和新增生產能力(或工程效益)達到大中型項目標準的擴建項目,以及為改變生產力布局而進行的全廠性遷建項目;③國有單位既未列入基建計劃,也未列入更新改造計劃的總投資在50萬元以上的新建、擴建、恢複項目和為改變生產力布局而進行的全廠性遷建項目,以及行政、事業單位增建業務用房和行政單位增建生活福利設施的項目。1986~2003年我國製造業各行業的基本建設投資情況。
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製造業各行業的基本建設投資呈現出如下特點:
(1)絕大部分行業的投資總額是逐期遞增的,但是也有三個行業的基建投資出現了例外:化學纖維製造業三個時期的投資分別為81.01億元、202.75億元和182.11億元;有色金屬冶煉與壓延行業的各期基建投資是90.03億元、209.73億元和168.63億元;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的基建投資各期分別是35.76億元、47.57億元和33.55億元。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一是由於在前一期的投資增長太快,造成投資過剩而在下一期減少了投資;二是由於政策性限製或市場前景發生重大變化導致投資減少。
(2)在各期投資金額比較大的行業分別是:“七五”期間是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395.45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23%;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241.96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14%;石油加工及煉焦業119.63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124.81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7%;紡織業97.29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6%。在“八五”期間: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1130.84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24%;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685.65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15%;石油加工及煉焦業391.1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8.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383.8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8.1%;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360.84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7.6%。在“九五”期間: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1221.56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17.3%;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774.36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11.0%;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743.06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10.5%;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696.81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9.9%;石油加工及煉焦業520.57億元,占製造業同期總投資的7.4%。除了在“七五”期間紡織業還處在投資排行榜的前五名之內,在“八五”和“九五”期間占據製造業基建投資排行榜的行業都是具有明顯重化特征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信息高科技產業以及交通運輸產業,表明“八五”時期以來的製造業基建投資大部分金額已經進入了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導致製造業就業人員減少也就不足為奇了,交通運輸產業的投資增加,與大力開展公共投資尤其是公路投資增加有密切關係,而信息高科技投資的激增則反映出信息化浪潮的影響,也是在新經濟時代背景下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