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中國零售業的麵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末以前,零售業的主要業態是百貨商店、雜貨店、菜市場和農貿市場等;90年代初連鎖超市出現,拉開了零售業快速變遷的序幕,中小型超市、大賣場、便利店、倉儲式商場、大型專業商店(如家電、家居建材)、購物中心等新型業態紛紛湧現;傳統的零售業態——百貨商店通過擴大規模、提高品位、擴充品類,菜市場通過“農改超”等方式——紛紛實現升級換代;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B-C、C-C等方式的網絡零售業得到快速發展,方興未艾,為無店鋪零售模式注入了勃勃生機。

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零售業的快速發展,是與零售業引進外資、對外開放的進程同步的。1992年是零售業對外開放的“元年”,其時剛好是國有商業在廣東、上海開展連鎖超市試點之後不久,而且,這些試點,初期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功,隻是到了家樂福公司、麥德龍公司、山姆會員店公司、萬客隆公司等外資零售企業在上海、廣東、北京等地“跑馬圈地”、開業經營之後,國內的內資零售企業才似乎真正領悟到現代連鎖經營的訣竅,成功的內資連鎖經營企業才紛紛湧現。在傳統的百貨商店市場中,“上海第一八佰伴”、“東方商廈”、“北京燕莎”、“賽特”是最早(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進入上海、北京的現代百貨商店,它們的成功經營直接帶動了9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各大城市興起的“百貨商店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加入WTO、零售業對外資全麵開放的背景下,出現了外資並購內資零售企業以及內資零售企業強強聯合的新動態,中國零售業的市場競爭格局又麵臨著一場新的變革。可以說,中國零售業近20年來的快速發展,得益於零售業對外開放過程中外資零售企業的示範效應與技術溢出效應,得益於零售市場開放後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鯰魚效應”,得益於中國零售業融入零售業國際化進程的資源優化配置效應。

我們必須承認,零售業對外資全麵開放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麵影響。正如零售業界的一些有識之士指出的:外資零售企業可能憑借其強大的資金實力排擠競爭對手從而削弱競爭;可能憑借對零售終端的控製脅迫國內的製造業,從而威脅國家經濟安全;它們帶入中國的經營模式(如“進場費”等)使工商關係惡化,不利於生產與流通的良性循環;等等。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重視,但不必因噎廢食。隻要有一套良好的製度,能夠促進和保護零售業的公平競爭,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中國零售業在向現代化方向邁進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是,零售業現代化的進程沒有停步也不應該停步。全麵回顧中國零售業近20年的發展曆程、客觀分析零售業發展的動力與障礙因素、全麵判斷外資零售企業對中國零售業發展的正反麵影響、借鑒其他發展中國家引進外資發展零售業的成功經驗、設計麵向現實與未來的保護零售業公平競爭的製度,對於促進中國零售業進一步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些工作,就是本書的主要任務。

本書是一部研究在加入WTO的背景下,如何促進中國零售業公平競爭與進一步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專著。它論述了零售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分析了零售業國際化的機理、回顧了零售業對外開放的過程、評述了對零售業開放的種種爭議、研究了其他國家零售業開放的製度、詳盡分析了各種零售業態的競爭格局及其原因、評價了零售業對外開放的市場績效、預測了零售業發展的趨勢、提出了麵向“後WTO”時代的促進零售業進一步發展的製度設計。

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加入WTO與我國零售業發展的製度設計”(批準號02BJY098)的最終成果。本書的編寫分工如下:胡祖光撰寫第一章;伍爭榮撰寫第二、三、四、五、六章以及第八章第二、三、四節;孔慶江撰寫第七章和第八章第一節。最後,由胡祖光定稿。在本書的調研、討論、撰寫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徐建偉、徐劍明、陳麗清等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思想,課題組成員、華潤萬家公司華東區副總裁章百惠參與了研究討論,研究生修文榮做了實地問卷調查工作。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要感謝國家社科基金匿名評審專家對課題報告初稿的審議與評價,我們對專家的意見已經作了充分吸收。本書的出版還得到了浙江工商大學重點學科(企業管理學科)基金以及作者所在的研究機構——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的資助。浙江工商大學現代商貿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唯一以商貿業為研究對象的高級研究機構,本書也是該中心對商貿業研究的係列研究成果之一。

最後,本書作者對浙江工商大學鄭蘇法老師在本書的編輯工作中付出的勞動表示敬意和感謝。

作者

2006年4月於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