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見到銀杏了,以至於再看到它時心中難免有些按耐不住的激動。
記得少時,奶奶家也曾有過這麼一株,而我也經常在***的日子裏伴著小板凳坐在它的身下,既是納涼,也是複習功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清明》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我經常拿出來反複誦讀的。隻是不得不提的是,近些年來由於一直生活在都是生活裏,那樣的日子仿佛真的一切不複返了。不過還好,今秋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大山深處又幸遇了我的老友——那些秋日裏的點綴者——銀杏。
銀杏在這裏的生活很隨性,很戀家。
我和朋友是乘車而來的,一進山時,我便注意到了它們,雖說這兒的它們並不是大片大片的群居,但家家戶戶,庭院小宅,隻要你細心觀看就能找到它們的身影。更有意思的是,時下雖已立冬,可山中突然出現了這些金黃的精靈,倒不讓人覺得冬天已經來了,反是杏樹變成了報春花,料想要不了多少時日,一派群芳鬥豔,生氣盎然之景便可映照山水間。
車子在山中又繼續行駛了一陣,山路是那種九轉十八彎的,偏偏又恰逢快接近晌午了,車內一股悶濁之氣隻想讓人小憩一會,我和朋友打了聲招呼,準備補個小覺。可也就在我正準備合眼入睡的時候,一座山間小寺的突然闖入撐開了我惺忪的眼神。山深本無寺,可既然碰上了,必是佛家有緣人,於是我決定還是耽誤下大家的行程,讓司機停下車來,準備上前祭奠一番。
小寺是那種江南小鎮中隨處可見的,所以,沒有什麼特別,隻是在我參觀完後發現它有兩處與世不同:一是這裏的供奉處沒有像其他寺廟那樣設個積德箱,好讓訪者上些香火;二是小寺也沒有什麼參天古樹,有的隻是廟前的兩對杏樹,出於好奇,我特意走近看了一看,竟發現樹下還有這麼一行字:隨遇而安,欲與遇,家在,則心安,這才恍然為什麼入山後,一路皆是有家的地方就一定有銀杏。
山中的銀杏還是一種通靈的植物。早前就有聽奶奶講過,自家小院裏的銀杏是村中唯一的一株白果樹,是鄉親們的福樹。它結出來的果子治好了不少村民的頑疾。這次來到山中,果然發現當地村民也十分懂得這種靈物,村裏的一位老者對我講:銀杏是一種珍惜的植被,在他們這裏一年一開花,一年一結果,藥用價值與經濟價值都十分高。其中白果、香菇、木耳是他們這裏的三大特產。我聽了以後心下感歎不已,銀杏真的不僅是這秋日裏的點綴者,更是這兒人民殷實、健康的奉獻著、通靈者。
短暫的旅行很快就結束了,走的時候,我特意采摘了一些銀杏樹葉留作紀念。我注意到這種精靈之物是那種近似於河流衝積扇狀的,遠遠的觀看就像是一把把帶著長柄的蒲扇掛在了樹下,風兒一吹,翩翩起舞時,煞是好看。車子最終還是駛出了大山,一個小時的山路,沿途的銀杏不停的朝我們揮著臂膀,我回到家時已經是快接近晚餐的時間了,母親一看到我進門,便徑直走了過來幫忙收拾起行李。
“書裏沒夾什麼吧?”母親一邊問著,一邊就將書抖動了起來。
我扭頭剛想說沒什麼,卻發現一片杏葉已經從書中滑落出來。
“有,怎能沒有呢?”我拾起地麵上的杏葉。隨遇而安,欲與遇,家在,則心安。這次,老友來到了我的家中。
本書首發來自17K小說網,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wap_17K [http://img.17k.com/images/ad/qrcode.jpg] *
掃描二維碼關注17K小說網官方微信,最新章節也可以在微信上看啦!
*
點擊微信右上角+號,選擇添加朋友,搜索公眾號“wap_17K”關注我們。
*
回複"大獎+你的QQ號"參與活動。10部iphone6,萬名QQ會員等您來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