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為適應燒煤的需要,灶戶王天渭、陶正幫赴鬱山鹽場學習“燒壟法”,回來後遂將單灶改為壟灶。它是在單灶基礎上,用鹵水澆淋泥磚,在灶後壘成“壟”形,在表麵鋪上煤渣,利用餘熱濃縮鹵水,提高產量。壟灶開始隻有1口大圓鍋,配灶工2人。清代末年,又將壟灶灶身延長為長條形,變為一灶四鍋,產量較以前有了極大提高,而灶的數量卻反倒有所下降。壟灶在燒壟時,將餘熱集中在籠子內,溫度可達500~600度,不斷潑以原鹵。熄火後,將籠子挖出,打碎沉入原鹵,鹵水濃度可提高1~2倍。
壟灶煎鹽,色質較差。為此,1914年又改壟為“田”。田灶改燒鹵為灌鹵,增辟出煙孔,灶身進一步加長。燒田時,逐日將原鹵灌入“鹽田”上,用餘熱蒸發部分水分,每10日挖“田”1次,浸泡1天,再入鍋。田灶可以放置大小圓鍋6~8口,灶工增加到10人。此外,進入現代以後,雲安又出現了火管灶、塔爐灶、平鍋灶等。
雲安鹽場傳統煮鹽的鍋是圓鍋,乃用含矽的生鐵鑄成,圓形、敞口,底麵呈球狀。大鍋直徑達1.42米,重350公斤;小鍋直徑達1.13米,重175公斤。鹵水從井中提出來後,用筧管輸送到各家各戶。筧管傳統上用楠竹打通竹節製成,利用地形自然落差由井鋪設至灶,如轉彎處則安“別支”,可使筧管向任何方向鋪設。儲鹵設施以前一般用巨大的黃木桶,圓形,可容水600立方米左右。鹽田縮鹵的土磚淋鹵完畢後,則用一種叫做大“冰桶”的工具浸泡出鹵。
鹽井的出鹵量一般較大。根據具體情況,雲安人確定在每一井上安多少滑輪數量,最多的可以達到20架。汲鹵的工人視滑輪多少而定,一架滑輪,鹹井6人,淡井4人。1930年平均每灶有汲鹵工8人、跑井工4人、巡查工2人。汲鹵最初以“炷香”,後來以“滴漏”記時,到時鳴鉦交換。交換一次為一輪班,每晝夜36輪,一人汲6輪支付一日工資。有時鍾後,鹹井汲4小時為1工時,淡井汲6小時為1工時。汲鹵桶一桶鹵水重5~6公斤,一般大井每小時可汲170~180桶。過去,汲鹵工手腳為鹵水所漬,以致皴皺脫落,苦不堪言,民謠有“頭頂千斤耳板,腳踏萬丈深淵,熱天汗如雨下,冬天冷如冰山”流傳。
雲安的鹽除了煎鹵之外,還有另一種不見於古代四川盆地的產鹽方法。《水經注》引王隱《晉書·地道記》曰:“入湯口四十三裏,有石,煮以為鹽。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鹽成。蓋蜀火井之倫,水火相得,乃佳矣。”這種能直接煮鹽的石頭就是固態的鹽礦,它很少直接暴露在地表,除了在岷江上遊邊遠山地的汶川縣外,就隻有湯溪河了。這些石頭溶於水能產生大量的鹽分,可見雲安鹽鹵資源的豐富程度。
雲安不僅鹽鹵資源在渝東地區首屈一指,鹽的質量也名聲斐然。早在六朝時,雲安鹽就已經赫赫有名了。《水經注》說:雲安鹽“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張傘,故因名之曰傘子鹽。有不成者,形亦必方,異於常鹽矣”。我們現在很難想象一寸大小的傘子鹽是什麼樣子。清康熙中期以前,雲安鹽場以柴薪作燃料,生產柴花鹽。柴花鹽色純白,顆粒均勻適中,質量上乘。據傳這種鹽曾於唐代被列為貢品。康熙中期以後,由於逐漸改燒煤炭,所產之鹽被稱為“炭花鹽”。炭花鹽色澤清白,比較細,間有少量雜質,但依然是“川鹽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