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王川平

隨著三峽考古的開展,長江三峽的神秘麵紗被一層層揭開:三峽不但以它的雄奇壯美,成為長江的標誌性河段,更以它古老文明綿綿不盡的人文情懷,成為長江文明最華彩的樂章,成為世界上最富人文淵藪的大峽穀。

東方人類發源地

在距今6億至2.7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三峽地區仍是一片海洋。中生代三疊紀末期,距今1.8億年前後,“印支運動”使華南地區形成陸地,與華北陸地連成整體,但西南地區仍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東高西低是當時的景象。由古雲夢澤、古巴蜀湖、古西昌湖、古滇湖連為一體的古長江從東向西流向古地中海。中生代末期,距今8000萬~7000萬年前,燕山造山運動使巫山山脈自北而南隆起,切斷古長江。於是,巫山以東的古長江即向東流,巫山以西的古長江仍向西流。新生代之初,距今4000萬年前左右,規模宏大的喜馬拉雅山運動氣勢非凡,形成世界第三極高峰和整個青藏高原,強迫浩渺的西部之水向東流去,去衝刷、去切割阻擋長江的巫山山脈,這便形成了壯麗的三峽。三峽是山與水共同撞擊、共同孕育的結果。

三峽地處亞熱帶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降雨充沛,適宜生物生長。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在三峽地區尋找到5種與人類起源有密切關係的靈長類動物化石,並發現了204萬年前的“巫山人”和距今200萬年的“建始人”,以及他們使用的石器。三峽與非洲奧杜威大裂穀一樣,是尋找人類起源最理想也是最可靠的大峽穀。

1956年著名的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在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鍾家灣,發現了距今12萬年的“長陽人”化石,並發掘了一批與“長陽人”共生的動物化石。近年來,黃萬波先生在奉節興隆洞發現距今14萬~12萬年的“奉節人”。

在三峽工程175米水位以下及移民遷建區,有50多處舊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址和遺跡。考古學家在對重慶豐都縣高家鎮、煙墩堡、井水灣、棗子坪四處舊石器文化中期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大量動物化石、石製品,尤其是發現了露天石器加工場,這在中國南方乃至東南亞一帶是極為罕見的。它表明在10萬~5萬年前,三峽的古人們以常見的河流礫石(即鵝卵石)為原料打製石器,以這種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資料。就石器製造技術而言,三峽舊石器彙集了我國華南、華北的特點,這是三峽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交流通道的有力證據,也是我國舊石器中期文化向晚期文化過渡的重要證明。

新石器時代:東傳西遞的文化大動脈

巫山縣大溪鎮坐落在瞿塘峽東口,大溪河與長江交彙處,長江南岸。1957年與1975年多次發掘,20世紀70年代被命名為“大溪文化”,其時間為距今6000~5000年,近年來對此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發掘。如果要複原這種曆史場景的話,那畫麵大致是這樣的:距今6000年前後,大溪一帶居住著這樣一群人,他們種植稻穀,打魚狩獵,製作彩陶,用玉石、獸骨、象牙來打扮自己;他們生前食用大量的魚,死後還用魚作為隨葬品,甚至把魚尾銜在口中。這讓後人猜想他們可能是以魚作為氏族的圖騰;還猜想這種魚一定是經過鹽加工後才能夠作為隨葬品的,因為鮮魚極易腐爛變質;進一步的判斷就是那時的人們已經懂得開采並利用三峽地區豐富的鹽礦、鹽泉了;他們盛行屈肢葬、多人合葬,葬式非常豐富而奇特;他們仍生活在以女性為中心的母係氏族的社會結構中,但後期已出現財富不均和父係氏族的早期征兆。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三峽地區找到了距今8000~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一處在大溪遺址的下層,一處在豐都玉溪坪。它們或多或少受到了湖南澧水彭頭山遺存和湖北城背溪遺存的影響。也就是說,三峽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主要受江漢平原和湘西山地的同類文化影響。到新石器晚期,重慶忠縣哨棚嘴下層遺存,則與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有近似的風格。三峽新石器考古表明:三峽,一頭擔著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一頭擔著成都平原,在中國新石器文化的東傳西遞上起著十分重要的橋梁作用。

北緯30°上的巴人之謎

翻開世界地圖,三峽地區位於北緯28°~32°,即人們常說的北緯30°線附近。神秘的北緯30°!神秘的埃及金字塔、神秘的北美瑪雅文化、神秘的百慕大,都處在這條緯線上。三峽的神秘就是那撩人的巴人之謎。在公元前的上千年這段漫長歲月裏,巴人為開發大巴山脈、巫山山脈、武陵山脈三大地區,開發清江流域、沅水澧水流域、漢水流域、烏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等眾多江河流域作出了重要貢獻。巴人是古代開發三峽地區的最重要的成員。

據成書於秦漢的《世本》記載,巴人是“廩君之種”。可惜《世本》早已佚失。好在《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錄下了廩君的事。這段夾雜神話色彩的文字,是研究巴人早期曆史的最重要的資料,它向人們透露出有價值的曆史信息。

——巴人起源於武落鍾離山。據考證,武落鍾離山在湖北清江下遊的長陽,今稱佷山。這一帶是土家族的聚居地,土家族自認是巴人的後裔。“武落鍾離山”應是巴人語言。在土家族中,“鍾離”是公虎的意思。

——廩君是通過擲劍比武與駕舟比賽而成為領袖的。

——巴人為奪取鹽業資源曾與以“鹽水女神”為代表的某個母係氏族展開爭戰,並贏得了戰爭。這是巴人與鹽的第一次結合。其後,“巴鹽”與“鹽巴”在三峽一帶上演了一場橫貫4000年的大劇。

——廩君戰勝鹽水女神後,在清江邊(清江古稱夷水)建築夷城,建立了巴王國。這是一個奴隸製國家,是巴人建立的第一個王朝。

——巴人以虎為圖騰,好鬼神,崇拜祖先。廩君則是他們最偉大的祖先。

在以後的曆史中,透過文獻與考古材料,人們大致知道巴國的一些情況。巴國的軍隊參加了武王伐紂的聯盟軍,成為前鋒部隊,戴著百獸麵具,跳著“巴渝舞”衝鋒陷陣,打敗了殷商軍隊。戰後巴人受封子國。這就是《華陽國誌》中所稱的“巴子”、“巴子國”。公元前703年春,巴國與楚國的聯軍擊敗了位於今河南南部的鄧國。公元前689年,巴楚開戰,巴國失敗。公元前632年,晉秦聯軍大敗楚軍,巴國向秦致貢,意圖以秦製楚,但不久秦楚修好。公元前611年,位於今鄂西北的庸國乘楚國大饑荒之際,聯合江漢平原諸國反抗楚國,連敗楚軍,秦國與巴國的援軍與楚一道,滅掉庸國並三分其地,巴國分得原屬於庸國的巫山、巫溪一帶。公元前477年,巴楚又開戰,巴敗。公元前377年,巴蜀聯軍從清江出兵,一度攻占了楚國的茲方即今湖北鬆茲,直指楚國都城——郢都,但終因戰線太長後援不濟為楚所敗。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滅掉蜀國與巴國,並對巴民族實行類似於民族自治的政策以巴製楚。據《華陽國誌·巴誌》記載:“巴子時雖都江州,或治墊江,或治平都,後治閬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從中可見其在秦楚兩個大國的擠壓下處境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