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後記 2011年,重頭戲在墨西哥城(1 / 1)

哥本哈根就是一個超級秀場,在這場盛宴中,各方都充分利用難得的機會亮出身段,擺出各種POSE,希望能博得觀眾掌聲,贏得一個好名聲。

在這場超級表演中最賣力的無疑是島國集團,島國集團在哥本哈根幾乎成了大會的主角,海平麵上升、島國沉沒、人類將麵臨越來越嚴重的威脅,各種悲情鋪天蓋地而來,似乎要用道德的淚水將不履行減排義務的國家淹沒。

在哥本哈根多股勢力中,島國集團提的方案也最為激進。關於控製地球升溫,歐洲的立場是控製在2℃,美國和一些新興國家不主張明確控製線,而圖瓦盧等一些麵臨滅頂之災的群島國家,卻希望控製在1.5℃。

按我們的理解,在重大國際事務上,小國的角色一般都是被可以被忽視,憑實力說話的今天,他們實在難以獲得什麼發言權。

我們知道,魯瓦圖等島國背後站著的是強大、野心勃勃的歐盟,他們不過是歐盟的棋子,歐盟利用了他們廉價的淚水。

國際關係永遠是以實力為基礎的,各國製定本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是自己的利益,道德的力量仍顯得弱小。

而本次哥本哈根大會的結果對歐盟來說,明顯是當頭一棒,自己辛辛苦苦打出來的悲情牌並沒有讓中國等發展中國家束手就範。

但哥本哈根也是一各國亮底牌的大會,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維護國家發展權利方麵還容不得半點商量,這也讓歐洲的理想主義幻滅,認識到自己實力的差距。

可以想象,2009年末的那場大雪會讓更多人對“氣候變暖”有所懷疑,如果用二氧化碳導致“極端氣候”來替代“氣候變暖”將使該理論喪失說服力,幾十年宣傳下來,現在突然變調,怕是有些對不住觀眾,如果連續幾個寒冬將可能使該套理論徹底破產,這留給歐洲的時間並不多了。

歐盟將哥本哈根大會當成“人類拯救自己的最後一次機會”,是想盡快結束戰鬥,在希望破滅的情況下,歐盟似乎隻有指望2010年的墨西哥城了。

《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這也意味著2011年前必須有個結果,沒有約束力的氣候協議必將使自己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減排事業將付之東流,歐盟借碳金融再次崛起的夢想將被徹底打破。

2011年的墨西哥城對歐洲來說,極有可能成為“拯救歐盟的最後一次機會“,再也不能有半點閃失。對奧巴馬政府而言,扛過環保大旗,通過“碳關稅”、“碳減排”限製發展中國家的生存空間,擺脫次貸危機的影響也是當務之急。

我們也可以想象,墨西哥城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說,將更加凶險,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將進行一場巔峰對決。

成功脫身哥本哈根的中國又將麵臨一場大考。

1《俄羅斯史學界關於革命前俄國工業化的爭論評析》

2 數據來源,《沒有硝煙的戰爭——美日汽車貿易戰透視》

3 Wilfrid L. Kohl.After the Second Oil Crisis:Energy Policies inEurope,America,and Japan[M]. Lexington. assachusettsToronto: D.C. Heath and Company,198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