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金錢來追逐藝術,而非藝術去追逐金錢。

本刊記者 譚璐

21CBR:如何看待近年來畫廊業的生存環境,拍賣行給畫廊的壓力在增加?

蒂姆.馬洛:對拍賣行而言,最要緊的是客戶,誰來賣出藝術品,誰來買入藝術品,而一家出色的畫廊最看重的是藝術家,然後才是客戶,如果沒有好的藝術家,畫廊就沒有東西可賣。

21CBR: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行都在香港設立了畫廊。

蒂姆.馬洛:藝術家如果隻與拍賣行合作,那麼,其作品是否被博物館收藏、作品價位是否處在可持續發展的狀態、作品口碑的好壞、創作項目能否得到資助等,都不容易控製,而畫廊的角色可以照顧到方方麵麵。

21CBR:如何看待目前中國畫廊業的發展?

蒂姆.馬洛:很多中國大陸的畫廊發展不錯,比如,香格納畫廊、長征空間等。對於成長中的畫廊來說,關鍵是找到一個模式,與新一代的藝術家共同成長。

21CBR:有什麼忠告嗎?

蒂姆.馬洛: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有一句名言:要讓金錢來追逐藝術,而非藝術去追逐金錢。

21CBR:你最欣賞哪些中國藝術家?

蒂姆.馬洛:有很多,很難列舉。當我在白立方畫廊(White Cube Gallery)任展覽總監時,接觸過一些中國大陸藝術家,比如張洹、劉韡、曾梵誌、楊福東等人,還有香港藝術家李傑。

21CBR:他們哪些作品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蒂姆.馬洛:我欣賞張洹早年的行為藝術。記得有一頭豬在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來,張洹把豬運到上海的工作室,由於法律的限製,沒辦法再把豬運到倫敦,他就找了兩頭相似的豬,在白立方畫廊進行了長達6周的展覽。原版的“豬剛強”在上海通過攝像探頭,與英國展廳中的兩頭豬交流。

21CBR:今年3月你離開白立方畫廊,為什麼?

蒂姆.馬洛:我在白立方畫廊工作了10年,想做些不一樣的、有挑戰性的事。我很喜歡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簡稱RAA),機構很特別,由藝術家建立並運營,曆史悠久,專注於藝術與建築,有公眾爭論和研討的傳統,與其他優秀博物館保持著良好的互動。

21CBR:今明兩年有什麼工作計劃?

蒂姆.馬洛:RAA正準備迎接250周年的生日,屆時我們會有很多項目和展覽。

21CBR:RAA在香港、北京及倫敦推進為期3年的藝術家駐留交流計劃,希望找到有潛力的新藝術家嗎?

蒂姆.馬洛:我們主要任務是尋找最好的藝術家和作品去展覽,不是尋找有潛力的新人。

21CBR:你對中國藝術係學生的印象如何?

蒂姆.馬洛:2000年我第一次來中國,當時英國文化協會在北京、上海和廣州舉辦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展覽,我做一個關於英國文化和摩爾的公開講座。講座在晚上才開始,時間也長,仍有很多學生來參加,如果在英國,學生的熱情不會那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