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水上救生裝備

由於水上救生需要,我國於1962年開始研製航空救生背心,1965年定型後大量裝備部隊。1973年進一步改進,在定型後的20多年裏廣泛用於各型飛機,交付部隊的產品數以萬計。為了克服救生衣的不足,我國從1968年起就開始研製腋下救生器。新一代腋下救生器產品於2000年研製定型,產品受到部隊普遍歡迎,很快大量推廣應用。隨後,2004年研製定型了SJ-5等脖式救生衣。此外,在1B型腋下救生器技術基礎上先後研製定型了最大允許彈射離機速度為1300千米/時的2型應急救生器、首次為特種飛機乘員配套的3型多功能救生衣、為空降兵配套使用的4型傘兵救生背心等。SJ-1B腋下救生器采用國際上最先進的自動充氣技術和聚氨酯熱合成形技術,各項性能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SJ-1B腋下救生器2002年獲航空工業科技進步三等獎。

7.救生船

我國在2002年研製成功新型單人救生船並通過定型。此後根據各種不同機型需要,在JSC-3救生船基礎上研製定型了具有自動充氣功能的3A救生船、不帶船篷的3B救生船及包裝體更小的3C救生船。這些產品已於2003年開始大量裝備部隊使用。此外,為滿足特種飛機和運輸機機組人員和乘員水上救生需要,2001年開始研製多人救生船,並於2003年完成了能用於6~9人的救生船研製。

8.救生浮囊

2002年,我國研製定型了信標機浮囊。信標機與浮囊配套裝於救生物品包內,飛行員應急跳傘後,信標機浮囊能在空中自動充氣並開啟信標機。著水後,浮囊將信標機浮於水麵,保證其正常工作。2004年,又研製定型了與新一代救生電台配套使用的電台浮囊。

9.第三代飛機個體防護係統

為適應我國第三代戰鬥機的需要,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始研製與殲10飛機配套使用的個體防護係統,包括保護頭盔、加壓供氧麵罩、抗荷調壓器、代償背心和抗荷代償兩用褲5項產品。在對5項產品進行大量論證工作的基礎上,1994年首次通過了1100千米/時高速火箭車試驗,1996年通過供氧、抗荷生理鑒定試驗,2003年設計定型,投入使用。2006年殲10飛機抗荷係統獲航空科技進步二等獎;2006年殲10飛機高空防護裝備獲航空科技進步三等獎。

10.航空供氧裝備

航空供氧裝備是飛行員防護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40多年來,我國研製開發了26個係統、200多種產品;累計為部隊提供航空儀表39.22萬台,滿足了我國所有軍用、民用飛機配套要求。特別是機載分子篩製氧係統在殲10飛機上的成功使用,標誌著我國航空供氧裝備的研製能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二、為空降兵提供可靠的“著陸工具”

空降裝備主要是降落傘,通常用於飛行員救生、傘兵空降、運動員跳傘和空投物資。救生傘主要特點是可靠性要求高,開傘時速度、高度範圍大,開傘過載和著陸速度應滿足國家軍用標準要求。穩定傘是用於彈射座椅應急彈射離機後,人椅係統在空中自由飛行期間穩定減速的裝備。傘兵傘是空降兵進行空降作戰與跳傘訓練時的主要裝備,可擔負應對突發事件的重大使命。備份傘是與傘兵傘、運動傘、訓練傘配套使用的備用降落傘,供跳傘員在主傘工作不正常情況下應急救生,以確保人員生命安全;具有開傘速度快、最低開傘高度低、可靠性高的特點。低空快速開傘技術、高速開傘動載控製技術、主備聯動開傘以及自動應急開傘技術是備份傘技術的最新發展方向。特種傘主要包括阻力傘、航空炸彈傘、核爆傘、加油機穩定傘、回收傘等。航宇公司能生產我軍所有類型的降落傘,滿足了各個時期的需要。

我國空投裝備發展主要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50~60年代,隻能使用伊爾-12、C-46等飛機進行小件投放;第二階段是70~80年代,配套運8飛機,研製了投物-10及其改進型,實現了重型裝備空投;第三階段是90年代後期至今,特別是近年來,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