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1 / 2)

隋煬帝-楊廣的暴政,兵變,民變宮廷政變紛紛,使剛剛統一的中華帝國又一次麵臨大混戰。

最後,勝利屬於李淵-唐王朝的開國君主。李淵是一位平凡的領導者,但他的次子-李世民卻是中華帝國史上最偉大的領導者之一,在李世民的輔助下。又一次統一中國。經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使中華帝國進入另一個輝煌的時代,海外的中國人現在叫「唐人」,聚居的地方叫‘唐人街‘。

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貢獻最巨,國力最強,曆時最長的王朝之一,共二百七十六年,其中一半時間在黃金時代之內。」(柏楊.《中國人史綱》)。

唐朝最明顯的特點是帝國擴張。通過一係列大的戰役,它的疆域甚至超過漢朝。唐朝在中亞建立了中國的宗主權,並在朝鮮的平壤,越南的河內等設有長住官叫(都護府)。當時世界上,隻有中東的穆斯林阿拉伯人的帝國能與之匹敵。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大帝是中國人公認的好皇帝,他勵精圖治,廣納善言,任用賢能。太宗李世民被北方部落尊稱為「天可汗」。被中國人真心稱頌,不單是由於他創立的偉大的唐朝,更主要的是他的美德,他的言行被紀錄在《貞觀政要》裏,為後世帝王的模範。

唐朝在政治製度上經過不斷的改革形成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完整而嚴密的職官製度。中央的最高權力機構仍為三省六部製。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吏,戶,兵,刑,禮,工」六部。最重要的是唐玄宗在周邊地區設置十個節度經略使,統領重兵,為後來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唐朝的科舉和教育製度影響中國達1300年之久。除各地有州學和縣學等學府外,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為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門下省的「弘文館」皇太子的「崇文館」,唐初時國子監的學生已達三千餘人,太宗李世民大帝也常常去國子監視察,學生更來自「東方的高句麗王國,新羅王國,百濟王國,渤海王國,日本帝國;西方高昌王國,後來還有吐蕃王國,南方的南詔王國」成為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

學校教育的發達,促使科舉製度的發達,唐王朝通過考試製度,向平民階層選拔人才,凡考試及格的知識分子,不分等第一律委派官職,並使之成為一種製度為「科舉」,科舉在中國成為儒家學派知識分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考得第一的「狀元」第二的「榜眼」第三的「探花」成為人生的最高峰,李世民大帝看到考生們魚貫而入試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裏了」。702年武則天又首創武舉,為選舉武官。在此之前統治者的門是關閉的,通過科舉這道窄門,有才華的人可以進入政府。在統治者的方麵,可以廣納賢能,並限製百姓的思想,有利社會的穩定。「科舉製度」為中華帝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敬佩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麵,也是這一種製度,扼製了創造力,培育了順從性。隻要中國孤立再東亞,他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但是隨生氣勃勃的西方的侵入,它轉而起了阻止中國人作出有效的調整和反應的作用,直到1905年最終被徹底廢除為止。

秦遠,唐朝人,有一長兄,家境貧寒,從小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秦遠自小聰明,受父母疼愛,受到長兄的嫉妒,經常欺負他。而秦遠受到不公的待遇,總是忍著。

秦遠生在這個時代,並且從小聰明好學,父母的期望也全在他的身上,希望也能夠升官發財。而秦遠的哥哥則遊手好閑,不務正業。

秦遠在十五歲時,通過科舉考試,中了秀才,全家上下都高興,歡呼,慶祝秦遠考中了秀才,讓他繼續努力,爭取考一個狀元回來。

而秦遠的哥哥被家人說的一無是處,憤恨離家去山上拜師學藝。從此杳無音信,一去不複返。

但是天妒英才,秦遠在此後的科舉考試中,屢屢落選,連一個舉人都沒有得到,但他還是努力的讀書,以期望可以考個一官半職。

秦遠在18歲時結婚,但他還是沒有放棄考取功名的決心,繼續參加此後的科舉考試,但都沒有中第,秦遠的妻子經常衝他罵到:“沒有用的東西,連一個舉人也考不到,不如死了算了。”

秦遠又參加了四次科舉考試,還是沒有考中。此時秦遠已經36歲了,秦遠妻子見他還沒有考中,跟秦遠是一哭,二鬧,三上吊。

秦遠40歲那年,對其妻子說到:“我這是最後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了,如果這次再落選的話,我就放棄了,我們好好的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