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下的試卷挖掘和命題要求
考試研究
作者:張籍
摘 要: 對於教育評價,我國教育目前大多是以診斷性測試作為教育評價的主要依據。它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學生一階段內的學習情況,並以分數的形式呈現。但大數據時代下的試卷挖掘,能賦予試卷新的內涵。
關鍵詞: 大數據 試卷挖掘 命題要求
一張不起眼的試卷,最多不過100道題。同樣的成績能代表同樣的學業水平嗎?除了知識點的掌握外,我們還能從中發現什麼?一樣丟掉10分,有的學生可能是基礎性分數一分不丟,失分在綜合題上,有的學生則可能從頭到尾,全部失分在審題疏忽或者迷惑性選擇題上。這就帶來兩種完全不同的診斷結果。前者是對多知識綜合運用水平不足,後者是對精細閱讀缺乏辨別。這就要求老師跳出分數乃至題目所考核的知識點的束縛,對試卷進行深度挖掘。
一
試卷挖掘是在挖掘什麼?
首先,從縱向上分析。從學生自身單次單科來看,一次考試除了成績外,我們還能讀出什麼?除了知識點的掌握外,學生理解、記憶、運用的水平,以及分析、評價、創造的能力才是分數之外的重點。對學生的能力關注,正是素質教育倡導的核心。我們暫且將這些能力作一個數值,以示區別。然後,從學生自身單科一段時間的考試來分析,靜止的各能力水平數值會成為一組變化曲線。這條曲線除了表示能力的波動(或提高,或受影響)以外,還能和學生學習行為及日常行為結合,從而對學生學習的主要特征、學習行為特點、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所帶來的學業結果進行分析。根據所分析的結果,掌握學習者的學習規律,優化學習過程,強化學習效果,提高教育質量。
深入一些,從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也就是學生所學的全部科目來看,我們得到的不是一條曲線,而是一張同時間軸下的多曲線變化圖。我們能從一係列的各科能力和興趣點,判斷考生興趣、能力屬性,研究確定考生適合學習的專業和適合報考的學校,並對考生將來確定就業方向提出建議。這不正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課改理念嗎?
其次,進行學生間橫向的分析。一個知識點,全班多少人掌握,是否需要重新鞏固。某項能力,比如審題閱讀,是全班性的能力薄弱,還是個別同學的疏忽,這些來源於全班數據的彙總。如果隻是照本宣科地將重點一講再講,那麼學生能力不但沒有提高,還浪費了學生本應補足“短板”的時間,教學質量未必得到提高。不是麵上的問題,就需要對個別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的能力或注意力發生了集體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是該摒棄還是引導?再在班級數據的基礎上,形成校、區、市等大範圍對比,很容易找到差距。這樣的數據就會形成一個麵。每個學生都會成為麵上的一個點,這個點又是一個變量集合。這就形成了關於本班學習的多維數據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