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湘西山區企業物流成本控製特點(2)(1 / 3)

第二、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但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改革開放以來,湘西的經濟建設為適應市場的需要進行了不斷調整,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56.1:17.9:26.0調整到2000年的33.7:34.2:32.1,三次產業結構排序由原來的一、三、二轉變為二、一、三,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所有製結構調整步伐較快,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組織結構有所優化,先後組建了幾家企業集團和一家上市公司,卷煙工業實現了合理調整。產品結構得到調整,名優產品、深加工產品有所增加。但總的來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國有工業企業所占比重較大,國有工業企業科技人員太少,工人素質不高,普通初級加工產品仍占多數。

第三、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但投入總量仍明顯不足。據統計資料顯示,自1951年至2000年湘西自治州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8億元,年平均增長21.1%。資金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建設,使湘西自治州交通、能源、通訊、農田水利及城市麵貌等有了較大的改觀。最近幾年來,新建和改造了王石公路、省道1828線吉羅公路等一批旅遊經濟路,完成了319國道瀘溪淹沒段改線,新修了一批通鄉、通村公路,交通運輸能力有較大提高;順利實施了郵電165工程,通訊水平與發達地區基本同步發展;實現了大小電網聯營,進行了城鄉電網改造,能源緊張矛盾基本緩解;整體搬遷了瀘溪縣城,縣市城市骨架有較大幅度拉開,城市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仍然太小,“九五”期間,投資總量僅為全省同期的1.6%,加上人口增長過快的原因,所以人均投資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40.1%。投入不足導致基礎設施仍然滯後。如州內幹線公路等級很低;對外出口通道仍然不暢;農村通訊仍很落後;水利設施不配套,灌溉效率僅為722%;城市防洪、供水及汙水處理能力仍很低下。

第四、扶貧攻堅取得顯著成績,但治窮脫貧任務仍很艱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4年實施扶貧開發以來,湘西在國家、省和兄弟地區的大力支持下,湘西自治州上下認真貫徹落實省委17號、18號文件精神,堅持以特困村為扶持重點,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主攻方向,以開發式扶貧為主要手段,使農村貧困地區麵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有顯著提高。先後有35萬貧困人口解決了溫飽問題,累計解決了52萬人、31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貧困區人均旱澇保收農田達到0.38畝,人均產糧320公斤,農村三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通電、通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的程度普遍有所提高,以建設“希望小學”為中心的農村基礎教育得到加強,農村衛生條件得到改善。但是,由於多方原因,目前湘西自治州因災返貧現象的發生較為頻繁,深度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發生麵仍然較大,現有貧困人口治窮脫貧的難度更大。

第五、社會事業全麵發展,但離經濟發展要求仍有較大差距。科技事業發展較快,尤其是農業科學培管和品種改良及工業高新技術項目實施有突破性進展;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以“普九”教育為重點的基礎教育工作成果顯著,中等專業教育結構調整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衛生、廣播電視、文化、體育、民政福利、社會保障等也都得到相應發展,計劃生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人們生產生活條件有所改善。但科技教育水平仍然較低,各類人才較為缺乏;人口增長過快,對資源與環境的壓力加大;農民收入增長趨緩,城鎮下崗職工增多,社會保障體係尚不健全。

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氛圍濃厚,“舍巴日”和“趕秋節”充分體現出了土家族、苗族傳統文化的習俗,“擺手舞”和“接龍舞”集中表現了土家族、苗族人民“崇祖、祈福”的古樸民風,至今盛延不衰;土家族的打擊樂“打溜子”和苗族的“猴兒鼓”等藝術奇葩更是享譽中外,深受人們喜愛。這些都充分說明:湘西自治州民情風俗迷人。但是湘西自治州人文基礎薄弱,製約湘西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第一、人口過快增長是貧困的重要因素。①人口增長過多過快,人均資源越來越少。以耕地資源為例,湘西自治州人均耕地麵積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時為1.77畝,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為1.74畝,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為1.11畝,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為0.93畝,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僅為0.82畝了,48年間人均耕地麵積減少了0.95畝,下降46.33%。2000年,湘西自治州人均耕地比全省0.89畝少0.07畝,僅為全國人均1.54畝的53.2%。如果不防止耕地減少,不控製人口增長速度,人地矛盾將更為突出。②人口增長過多過快,嚴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0年,湘西自治州國內生產總值為65.9億元,比1990年增長31倍。十年內,由於人口增加了30.15萬人,年平均增長率達到12.69‰,致使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僅增長85%。2000年,湘西自治州糧食總產量達到83.3萬噸,比1990年增加12.5萬噸,增長17.7%,但由於人口增加過多,湘西自治州人均糧食生產量僅由1990年的309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320公斤,十年內隻增加11公斤,僅增長3.5%,原因是增產糧食的很大部分被新增的人口消費掉了。由此可見,人口的增長如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已成為能否脫貧致富的關鍵問題。③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給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提高人口素質帶來影響。據“五普”資料,湘西自治州總人口中,接受小學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63.35%上升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80.35%,增加18.13%。1990年湘西自治州教育投資為7609萬元,2000年增加到22477萬元,10年內平均每年遞增11.44%,但仍然滿足不了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負荷”越來越重。④人口增長過多過快,給就業增加了壓力。在湘西自治州,農村由於耕地麵積逐年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日益增加。據“五普”資料,湘西自治州農村在2000年離開本地外出打工的就有312萬人,其中到州外的就有16.9萬人。在城鎮,湘西自治州工業企業少,安置人員有限,待業的人員越來越多,這些已成為湘西自治州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