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研究的對象是中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中國特定的金融環境下貨幣政策的運行規律;分析影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主要因素和環節,並提出相應的提高當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的調控措施。
事實上,在西方現代金融理論中,關於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理論研究,實際上被稱為“貨幣中性理論”,其研究的主題是貨幣政策能否係統地影響產出,而以弗裏德曼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和以盧卡斯為代表的理性預期學派率先提出了貨幣中性論;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eal business cycle model)同樣認為貨幣政策不影響產出和其他真實經濟變量。但是,我們試圖在本書展開的研究並不打算局限在西方金融理論的框架內。首先,當前中國經濟金融運行環境的特殊性,需要我們立足於中國的實際金融運行狀況,分析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獨特機理;其次,我們應當從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各個環節分析不同因素影響貨幣政策有效發揮作用的機理。顯然,與已有的西方金融理論相比,我們更為強調中國金融運行的實際狀況;在嚴格意義上說,我們的研究是基於貨幣政策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來展開的,並且更為強調中國金融運行的現實;與西方金融理論中以貨幣中性理論為核心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相比,我們研究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理論可以說是廣義的貨幣政策有效性理論。
(一)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應該是貨幣政策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我國《中央銀行法》將貨幣政策的基本目標確定為:維持幣值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政府在特定的金融環境下,對調控機製的選擇和運用不同,實現這一調控目標的有效性就會存在差異。在研究貨幣政策時,僅僅局限在對調控結果與預定政策目標的簡單對比與判斷是遠遠不夠的。中央銀行隻有深刻把握貨幣政策的運行規律和影響因素,才能實施有效的調控操作,其對於貨幣供應量的調控才能及時地影響現實經濟運行,進而維持幣值的穩定、熨平經濟周期、延長繁榮階段、縮短蕭條階段,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正由於此,如何在中國特定的經濟金融環境下有效實施貨幣政策的問題,應該是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理論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
近年來,貨幣政策有效性不斷下降已經開始引起關注,但是,目前國內學術界對貨幣政策有效性這一重大的理論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係統的研究尚不多見,較多的是一些從不同側麵進行分析的論文。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正是由於我們在理論上對於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不夠深入、不夠係統,才導致中央銀行在調控實踐中的低有效性。有鑒於此,本書將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作為主題,比較集中、係統地研究當前新的經濟金融運行環境下的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
(二)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製約貨幣政策順利實施的重大現實問題
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因為對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是否深入、係統,中央銀行能否根據特定的金融運行環境及其變化趨勢,準確把握貨幣政策的運行規律,分析影響調貨幣政策有效性的眾多因素,直接影響到宏觀調控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在改革開放初期,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表現得還並不明顯,隨著經濟市場化的迅速推進,經濟金融環境出現了巨大的變化,貨幣政策的運行規律也在相應發生變化,使政府有關部門難以及時、全麵地把握這一變遷,貨幣政策有效性有明顯降低的傾向。
引人注目的是,1996 年以來,中央銀行采取了一係列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但是調控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特別是1998~1999年之間,中央銀行幾乎運用了所有可能運用的調控手段和調控工具,以配合政府有關部門擴大內需的政策,但是,貨幣政策的效果到2000 年以來並不明顯。從經濟增長速度看,1998年,在各種貨幣政策的作用下,經濟增長並沒有明顯的好轉,隻是到了下半年,政府有關部門轉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增發國債等手段加大財政投入,並引導國有銀行加大貸款投放,1999年經濟增長速度實現7.1%,在相當程度上主要是依靠以財政投資為主導的財政政策手段帶動的。因此,貨幣政策有效性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製約貨幣政策順利實施的重大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