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正在習慣的15個異常現象(2 / 2)

8.黑心食品泛濫

張悟本說,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這句話現已成過街老鼠,但中國人常常“吃出病來”卻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夏天,三聚氰胺再出江湖,青海、吉林等地“問題奶粉”事件,目前仍在調查中。自從出了“蘇丹紅”以及它的弟弟妹妹之後,食品安全就成了老大難。頭發醬油,紅心鴨蛋,大頭奶粉,洗衣粉饅頭……當商人沒有了良知,當執法者隻知頭痛醫頭,就隻剩下老百姓自認倒黴,每天盯著電視報紙網絡,苦苦修煉發現黑心食品的火眼金睛。

9.“被”漲工資

為追求就業率,一些高校將沒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強行描述為“已經就業”——“被就業”,中國特色的黑色幽默正式誕生。

而這一年來,從“被就業”到“被漲工資”、“被代表”,太多的身不由己“被安排”,效果可能如GDP的數字一樣看起來很美,其中的彎彎繞卻不知有多少九曲回腸?

10.盜版有理

早在2001年,學者王小東就發表文章《盜版有理》,認為在知識產權領域,沒有到底是誰欠誰的絕對的“理”。“要講絕對的理,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是高度關聯的,很難講清楚到底是誰欠誰的。”

十年之後,如果有人批評盜版,想必仍有很多人會氣憤難平:“你要是賣得和盜版一樣便宜,哪怕是盜版二倍的價格,我們也會買!”有評論曰:看來,造假有理,隻要便宜。

11.用“XX後”標簽一代人

用出生年代來劃分並標簽一代人,是看似討巧的提法。但“80後”“90後”等籠統的劃分在涉及具體個案時,卻往往以偏概全。“80後”在汶川地震和奧運火炬海外傳遞風波後終於獲得了正名,而精明的商家則用商業的手段向90後獻媚:“你不了解90後!”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陶東風對此撰文,呼籲“慎用代際用語”。在陶教授看來,隨便使用代際術語,還反映了我們的文化、思維的弊端:對個人價值的不尊重。

12.山寨名牌滿天飛

每天深夜打開電視機,各大衛視的廣告幾乎都被山寨品牌占據,其中尤以電子產品為最。你有蘋果iphone,我就有Hiphone,你有iPad,我就造一個iPed。

事實上,中國山寨的對象已不僅限於電子產品。美國《時代》周刊近期也湊了把熱鬧,評出中國的十大山寨,內容涵蓋電子產品、街道建築(如“白宮”)、文化產品等方麵。有簡單的模仿,也有加入自己智慧的創造,既滿足底層人民大眾之需,又娛樂了世界人民。

13.雨後城市習慣性癱瘓

一下雨就成汪洋,正在成為中國城市的普遍頑症。今夏多雨,城市中的水鄉澤國也就格外多。

台灣作家龍應台早年曾這樣描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區別:最好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個小時,交通雖慢但不堵塞,城市雖滑卻不積水的,多半是發達國家,反之,大概就是發展中國家。原因很簡單,後者或許有錢建造高樓大廈,卻還沒有心力去發展下水道,高樓大廈看得見,下水道看不見。

未雨綢繆,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古訓,可惜直到今天,我們還沒有領會它的本意。

14.城市馬路開膛破肚

不是在修路,就是在準備修路。為了淨化黃河,蘭州市從2009年開始展開為期三年的汙水全收集官網配套工程,該工程的特點就是對主次幹道動“大手術”。《重慶晚報》對此類現象的描述更形象:今天姓“電”的部門剛剛開挖完,明天姓“水”的部門可能又來挖。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而中國多數城市卻因馬路隔三差五開膛破肚,讓居民無法感覺到“美好”。

15.國際名牌中國最貴

一條Levi's牛仔褲在美國的折扣店賣15~30美元,可在國內的專賣店卻要賣700元人民幣。一雙耐克鞋,美國賣60美元,在中國的專賣店裏可能要800元人民幣。尤其讓中國人鬱悶的是,其中很多國際名牌都還是中國造。

一樣的商品,一樣的出身,美國人消費就是比中國人便宜,這種價格倒掛現象由來已久。與此類似的還有,國外名牌汽車全球召回,唯獨中國消費者很難獲得同等待遇等。

(黎小健薦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