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意義
從經濟發展角度分析,經濟總量的增加是必然的結果。隨著市場的推進,個人財富的絕對量呈上升的趨勢,人們必定更加關注個人財富的管理和增值。因此,對於金融的研究除了關注與經濟宏觀走向相關的方麵外,還應該擔負研究如何滿足個人消費者的金融需要的職責。如何運用金融理論、采用恰當的金融工具、以專業的服務為個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財富管理及谘詢;通過專業的運作和良好的服務為個人客戶定製解決方案,讓金融真正成為個人的“消費品”。這是金融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對於經濟的發展和全社會對於金融的認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此,對於相關方麵的理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中國加入WTO,金融行業也要逐步市場化。歐美發達國家在經曆了上個世紀的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企業早已將經營重心從公司業務轉移到個人業務;對於融銀行、保險、證券為一體的個人金融業務的操作已經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念和規則,尤其是基於西方社會文化價值觀對於消費者個人的尊重、對個性化發展的認同,因而在個人金融產品創新和對服務重視的背景下,發展個人金融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個人金融業務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金融企業不可或缺的重大盈利點。反觀國內金融市場,受計劃經濟的以及“漸進式改革”思路導向的影響,金融體製改革滯後,金融服務體係不健全,個人金融創新缺乏。隨著市場需求的逼近,消費者個人理財的要求增加,金融企業往往在運作上急功近利,照搬西方金融企業的套路。按照中國對WTO的承諾,外資金融機構已經逐步進入中國市場。外資金融機構在華采取的戰略首先是針對中國的個人消費者。原因有二:第一,加入WTO後對外資金融機構仍存在的各種限製,例如貸款權限、規模控製等;第二,國內金融市場有這樣一個明顯特征。國有商業銀行及其國有大企業客戶擁有相同的“國有”背景,並且在市場中占有主導地位。這種彼此的血脈關係絕非朝夕之功,外資金融機構要攻破堡壘還要假以時日,注定在短期內難以深度進入。這樣看來,外資金融機構進入個人消費市場就成為理性和必然的選擇,因為如果希望在中國金融市場有所作為,隻有從個人消費者入手,利用發達國家成熟的市場分析、調查機製和優良的服務理念占領市場。與此同時,這一輪金融危機-次貸危機和華爾街風暴—已使得歐美經濟大傷元氣。亞洲,尤其是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所擁有的旺盛需求和強烈自我恢複機製必定會更加吸引發達國家的金融企業的目光。這必然致使國內以中資銀行為代表的金融企業麵臨巨大的挑戰。鑒此,我們對於個人金融從概念到運作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從一個更為廣泛的角度思維,中國經濟正經曆著巨大的變革,與此相適應的是由於製度變遷的影響,中國人的觀念也有了巨大的改變。與我們所經曆的計劃經濟年代相比,最為明顯的就是個人無論在經濟上或是在社會角色上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所謂“以人為本”正是其中的一個集中體現。可以說,從追逐“一大二公”、“割資本主義尾巴”到私營經濟的繁榮以及相關行業對個人業務的重視;從盲目崇拜“集體主義”到關注個人感受以及能夠寬容甚至提倡“個性張揚”,我們走過了一條返璞歸真的漫長道路。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對經濟學本質的反思還有社會價值觀的衝突。伴隨這樣的過程,怎樣重新認定個人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以及相關的種種問題被提上經濟理論研究的殿堂,筆者認為,對我國個人金融及其有關問題的研究和反思應該正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
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一方麵,我國居民的個人收入大幅度提高,除保證當前基本生活以外,擁有一定個人資產的人已不在少數;另一方麵,計劃經濟下國家統一的福利也逐漸被市場運作所代替。因此,個人為了一定的經濟目標,以投資的形式處置個人資產已不是少數“資本家”的專利。對個人財富通過金融手段進行保值增值正逐漸成為一種大眾經濟行為,這對於金融產品、金融工具和金融製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麵,一直以來,受中國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影響,人們對於個人金融產品認識首先從銀行開始,市場各方對國有商業銀行“國營企業”式的操作習以為常,對於個人金融產品的服務本質理解相當不深刻。因此,監管方對於服務創新的認同以及市場化的導向尚未完全樹立;操作方-金融企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操作不到位;消費方-消費者對於自身權益保護觀念不健全。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和揭示金融尤其是個人金融的服務本質將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傳統思維,深刻地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當今,中國經濟的發展,服務經濟已成為作為重要的主旋律,在這一過程中,對於個人金融問題的研究將成為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