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的理由
管製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並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分析框架。然而,以往管製經濟學的研究大多是針對非競爭市場、外部性問題、產品安全質量等領域的公共管製進行的,對於管製密集的證券市場卻幾乎沒有深入的研究。究其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由於以往的管製經濟學理論工具的單一限製了其在證券市場領域的應用;另一方麵是由於證券市場自身的特殊性和複雜性限製了對該領域的深入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中國證券市場管製的研究主要局限於政府監管和自律監管層麵,認為證券市場監管的手段不外乎製定服務費率的成本與價格、實施市場準入的限製以及製定維護公眾利益的標準三個方麵。與此相應,證券市場監管的目標則被確定為限製參與者的行為不損害其他參與者的利益,或不產生有違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則的後果。在實踐中,中國證券市場不僅擔負著企業融投資的重任,更肩負著促進國有企業管理體製改革的曆史使命,因此,政府對於證券市場的幹預早已超越監管層麵。如果相應的理論研究仍然將政府管製的功能局限於經濟管製的某些方麵,將管製的目的僅局限於保護參與者利益和維護公平,而忽視了管製的效率目標和激勵機製目標,必然會使理論研究落後於實踐需要,更談不上用其來指導實踐了。
以政府管製經濟學的理論視角來剖析中國證券市場缺陷,弄清證券市場的內生缺陷與由外部環境造成的外生缺陷,將有助於認清我國證券市場的本質特征。隻有以此為理論指導,才能真正探索出符合我國轉型時期需要的證券市場管製目標和手段,探索出證券市場管製的合理空間,最終實現減少市場係統風險、降低資金運用成本和促進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
二、選題的意義
(一)理論意義
證券及證券市場具有區別於普通商品及普通商品市場的很多特殊性。而正是這些特殊性導致了證券市場比普通商品市場更大的波動,更頻繁的危機和更多的效率耗損。在以往對證券市場監管的研究中,在研究方法上沿襲了傳統的監管經濟學分析思路,來研究如何解決證券市場失靈和監管失靈問題,但由於受製於理論分析工具的單一,未能對證券市場這一既特殊又複雜的領域進行深入分析。以政府管製為出發點對證券市場問題作出全麵闡釋將會填補這一理論空白。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立足於從證券市場參與者和管製機構的互動關係,從博弈論的分析思路去研究改善管製效果的策略,並將公共選擇理論納入研究框架,分析證券管製政策製定過程的合理性及相應的改善措施。在研究內容上,側重於對證券管製的理論思考和對國外證券監管政策的介紹,並分析中國證券市場管製政策的效果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中國證券市場的實踐更推動人們不斷思考,證券市場政府管製機構到底應該在市場中發揮何種作用,現有證券市場管製政策能否達到其出台時的預期效果,證券管製機構能否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對政策進行適時調整,以促進證券市場的規範發展。本項研究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