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成長與國家成長的一體性
財政金融
作者:劉玉紅
摘要:財政汲取能力決定著國家的生存和發展,以不同財政收入形式為基礎的財政製度決定現代國家的成長方式與路徑,財政與國家是“一體成長”的。
關鍵詞:財政汲取能力 國家成長 國家構建 一體性
財政是社會向國家提供物質資源支持的主渠道,財政轉型是國家成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成長的動因之一,財政與國家是“一體成長”的。
一、汲取財政資源的能力是國家存在的重要基礎
財政收入是國家收入的基本形式,充足的財政收入是維持國家運轉的基礎,是國家一切其他活動的基礎。正如Orgarpnski和Kugler總結的那樣:“稅收是政府存在的確切標誌。”
(一)在國家構建早期,財政資源關係國家生存
通過對西歐早期絕對主義國家的研究,吉登斯特別強調了財政資源對這些國家構建的意義,史實證明,離開了穩定可靠的資源保障,這些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幾乎是不可能的。在他看來,(中央集權的)稅收休製,與(受到保障的、中央集權的)法律秩序、(國家調控和認可的)貨幣製度這三個因素推動了現代國家的第一階段(絕對主義國家)的鞏固。
(二)在國家進入福利化階段後,財政的意義更多地在於提高國民的生活福利和幹預經濟的運行
在現代社會,國家想要獲得公民充分認可的“合法性”,就不得不重視國民生活福利水平的提高,就不得不為維護國民經濟穩定運行進行宏觀調控。正如詹姆斯·奧康納所強調的:“我們的首要前提是,資本主義國家必須竭力完成兩個基本的、常常是相互矛盾的任務——資本積累和合法化。它意味著:國家必須竭力維持或創造條件,使有利可圖的資本積累成為可能。但是國家也必須竭力維持和創造社會和諧的條件。”
(三)對後發國家,財政汲取能力衡量了國家構建的成功程度
征稅實際上是國家對居民實施的一項不受歡迎的政策,所以財政汲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實施不受歡迎政策的能力。因此,若要衡量後發國家在國家構建方麵的成功程度,財政汲取能力是一項重要的指標。Thies(2004)的研究表明,在撒哈拉以南、中東和北非國家,凡是財政汲取能力差的國家,國家構建和發展就嚴重受阻,凡是財政汲取能力強的國家,往往展現出很強的內外部競爭能力。王紹光(1998)認為,可以從國家汲取資源的能力、政府的合法化能力、強製能力、調控能力來考察國家的綜合能力,而國家汲取資源的能力處於核心的地位。
二、財政製度決定了現代國家的成長方式與路徑
以Rudolf Goldscheid和熊彼特為代表的財政社會學及其以後的財政社會契約論認為:經濟組織、社會結構、精神文化乃至國家命運都深受財政收支的形式、數量和結構的影響。
(一)財政由單純的土地收入向私人企業稅收的轉型蘊含著稅收國家的興起,標誌著社會由集權專製向民主製度的邁進
Rudolf Goldscheid(1917) 研究了西方國家從中世紀向近代轉型的過程。他發現在中世紀晚期,由於君主們之間的戰爭和君主與教會之間的鬥爭,使君主們個人財產收入逐漸變得不夠使用。當君主不得不向臣民征稅時,就不得不受納稅人的製約,社會從集權專製向民主製度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