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重要的事情做簡單(1 / 1)

把重要的事情做簡單

生活

作者:張鳳安

1940年11月28日,一代股票作手,巴菲特和彼得·林奇的偶像,傑西·利弗莫爾在紐約自殺。那天他趕來紐約,是到雪梨酒店辨認他父親的屍體的。幾分鍾之後,他留下一封簡短的遺書:我的一生是一場失敗。然後自殺。

在那之前的十多年時間,利弗莫爾已經成為華爾街的傳奇。1929年的股市大崩盤中,他利用做空賺到了1億美元。那時的1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幾十億。

利弗莫爾因為抑鬱症和家庭不幸自殺,與投資失敗無關。迄今為止,利弗莫爾的投資業績依然是個傳奇,其投資理論依然被反複研究。

在投資市場裏,當人們遭遇虧損的時候,就會像在廚房裏遇到蟑螂一樣尖叫。美國人會說,你從來不會在廚房裏隻看到一隻蟑螂。“蟑螂理論”經常暗示,一家公司一旦爆發出一個問題,背後往往隱藏著更多的問題。在投資市場裏也一樣,當你虧損一次之後,就不會隻虧損一次。

利弗莫爾曾經說,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致命的希望和恐懼;犯錯的是人而不是市場,不要抱怨市場。

認識自己的錯誤與研究自己的成功一樣對我們有利。但有的人在犯了錯誤之後,總想逃離懲罰,這是人的自然衝動。在市場裏犯了錯,必然導致雙重打擊:財富與自尊心。

有人會因為市場暴跌跳樓,但如果明知後果會是跳樓,他會允許自己犯大錯嗎?如何懲罰自己的錯誤?或許可以參考借鑒《美國士兵守則》。士兵有士兵的守則,每觸犯一條守則,可能就意味著生命的隕滅。衝進市場與士兵投身戰場一樣,意味著風險,但也可能帶來驕人的戰功和榮譽。

“重要的事情總是簡單的,簡單的事情也是最難的。”這是《美國士兵守則》裏一句經典的話。

市場裏,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先別虧錢。但不虧錢也是最難的。傑西·利弗莫爾留下的諸多聖經式的警告中,最深刻的一條是:“我的經驗足以證明,真正從投機交易中賺得的利潤,都來自那些從開始就保持贏利的頭寸。”

厭惡虧損是人之常情,但人們經常的做法卻相反:任憑風險擴大,甚至加杠杆擴大風險,直到忍無可忍再做割肉處理。常見的一個窘境就是:當虧損10%時,最為難受,當虧損擴大到30%甚至50%以上時,反而手起刀落,一割了之,揚言不再返回市場。不少人在應該做價值投資的時候頻繁交易,而在經濟衰退周期到來之後,則“躺下裝死”,成為僵屍投資者。

價值投資理論經常被誤用,從而導致更大的虧損,因為每一個公司和產品都可能遭遇生命周期的挑戰。經濟史學家威廉·斯特勞斯在《世代:1584年到2069年的美國未來曆史》中提出了兩代人構成、完成技術創新周期的理論。

按照威廉的理論,沒有所謂的絕對價值,隻有相對價值,也就是需要判斷產品和公司是處於創業階段、增長繁榮時期、震蕩時期,還是成熟繁榮時期。1929年,美國家庭汽車普及率達到了90%,持續10年的大繁榮也在這一年走向終結。如今,中國房地產的普及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因此從高速滑落至中高速。

過去十年,你是買中石油還是買海信電器,其中的收益差距是百倍。其背後是能源周期的衰落和智能家電周期的崛起。產業周期和價值周期的經典理論是美林時鍾。但據說,美林時鍾也無法清晰描述當下的中國。

如何把重要的事情做簡單,還真不容易。《美國士兵守則》另一條守則是:當防守嚴密到敵人攻不進時,你自己也可能打不出去。這是說:當你不承擔任何風險時,你也得不到任何超額收益。

每個人都相信自己的判斷,也做了許多的功課和研究。可是,如果你通過瞄準鏡能看見敵人,那麼敵人也同樣能看見你。你在研究市場的時候,市場也在對你進行反應。

為什麼簡單的事情總是會搞砸,重要的事情總是被忽略,虧損總是擴大?在市場風險中,哪裏是底部?這些問題一直煎熬著每一位市場投資者。老股民死於抄底,新股民套在山頂。

市場底部在哪裏,在投資市場有一個著名的“戴維斯雙殺”理論,簡單來說,就是業績下滑,同時由於市場偏向謹慎,給公司合理的估值也下降了。原來認為50倍市盈率是合理的,現在是20倍市盈率合理。很多股票,跌掉了一半的市值,但如果業績也下降一半,就意味著還需要再跌一半,所以“戴維斯雙殺”的殺傷力很大。

(莫之摘自《周末畫報》2015年第39期,勾 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