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黃埔係
精華選讀
作者:黃修毅
“黃埔”聯結著中國近代戰史上絕大部分軍功顯赫的名字,除國民黨軍中的3000多員將領外,也為共產黨培養了53位將軍。這所在因陋就簡的條件下草成的軍事學府,與美國西點軍校、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俄羅斯伏龍芝軍事學院等並稱“世界四大軍校”。
抗戰八年,有200多名黃埔教官、學生擔任師長以上職務,指揮全國三分之二的抗日之師;抗戰勝利前畢業的前19期黃埔學生約20萬人,更充實著各級部隊的基層幹部崗位,“黃埔係”挺起了中國軍隊抗戰的脊梁。
“黃埔部隊多已打完,其餘當然望風而潰”
1937年淞滬抗戰初開之時,一班年輕軍官冒著炮火聚集上海江灣某隱蔽所,站在台前訓示的,正是被委任為淞滬警備司令的前黃埔總教官張治中。
當日聽眾中,職銜最高的桂永清,也不過是上校副師長。日後在國民黨軍中任兵團司令的長沙分校學生廖耀湘,還隻是個中校參謀主任;後在解放軍中官拜上將的黃埔一期學生周士第,此時遠遠落在了同期生胡宗南、宋希濂等人後頭,別人都當上了軍長、師長,他還隻是個師參謀。
張治中的話在年輕人頭腦中嗡嗡作響,不亞於日軍炮火的一次次叩擊。他說:“擺在我們麵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到後方擴軍,大家升官,我升集團軍總司令,你們營長升團長,團長升師長,師長升軍長;另一條是到前方作戰犧牲。兩條路走哪一條,請各位自決!”
淞滬血戰三月,為達成“趕敵下海”的戰略目標,投入戰場的黃埔軍為作戰最得力之部隊。1934年以來,國民政府即著手以“中央軍校教導隊”擴充而成3個全德式裝備“示範師”為樣板,整訓陸軍60個師之計劃,於此時已完成大半。美國記者斯諾曾記述道:“1937年的中國陸軍是該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一支。”
在楊行、羅店等抗戰初期爭奪最激烈的戰場,統軍者正是黃埔係大佬級人物胡宗南。
與蔣介石同為浙江老鄉,報考黃埔時因身高不足被破格錄取的胡宗南,此後在軍中的節節躥升卻是高度驚人。抗戰爆發時,他已是純黃埔血統的蔣介石嫡係部隊國民革命第一軍軍長;待到武漢會戰失利,蔣非但未追究其罪責,反嘉許其為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胡宗南遂以43歲之齡,成為黃埔畢業生中擔任上將第一人。
胡宗南“老大哥”身份的奠定,還要上溯到1927年8月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他當時正以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副師長身份,率部駐防杭州。
彼時桂係欲趁機施壓,遣散駐紮江浙的國民革命軍7個主力團,甚至設計迫使黃埔軍北上獨拒孫傳芳,而由桂係軍隊接防江南,以斷其後路。世故老到的胡宗南,憑借在“黃埔同學會”中施展手腕,聯合7個團的將領拒不從命,從而保存了“黃埔係”實力,博取了蔣的信任。
此後其所在的第一軍不斷擴編,在抗戰初期成為蔣最為倚重的部隊。1937年9月,胡宗南受命馳援淞滬戰場,在楊行初接敵,即展開血戰。淞滬警備司令部作戰科長到第一軍訓視,留下了如此記錄:“該軍已補充兵員四次,接防換防五次,總算能頂住。第一師旅長先後傷了3個,團長先後死傷5個,全師連長除通信連長外,餘均傷亡換人。”
胡宗南率部白天隱蔽在竹林村莊,任敵機投彈掃射,不輕易出擊,如此“守多攻少,反可持久”,硬是死守陣地逾一周。直到戰區副司令顧祝同接通第一軍軍部電話,告胡宗南當晚派部接防時,他才吭氣:“再不換防,明天我也要拔槍上火線頂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