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我從永寧縣人大常委會調到縣黨史縣誌辦公室工作。走馬上任,就到兄弟市縣學習取經。同人們異口同聲:不僅要編寫縣誌,還要重視部門誌、鄉鎮誌,甚至村誌,把全縣人民建設新農村的事記下來,讓後人看看創業的艱難。這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光榮事業,也是我們史誌辦的職責。於是,我和副主任路晶走單位、訪鄉鎮,在全麵調研的基礎上,決定編寫《納家戶村誌》,其理由是:納家戶村是永寧縣楊和鎮的一個回族聚居村。20世紀80年代就以村辦、民辦企業致富而聞名寧夏,90年代,個體私營企業如雨後春筍,寧夏伊品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寧夏紫荊花紙業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些人在農副產品加工業,牛羊飼養、屠宰及其附屬加工業,以及商業、服務業、運輸業、建築業中大顯身手,成為致富能手。到21世紀初,這裏已經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農、工、商、貿集鎮,新農村建設示範基地,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民族文化旅遊新景點。該村鎮的建設和文化遺產的保護,獲得國家和地方政府各部門的大力關懷和扶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及全國人大、政協的領導先後到村上視察,看望穆斯林,聽取回族村民的彙報。國外友好人士及穆斯林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訪問。一個村莊享受如此之高的殊榮,就在全國也不多見。為此,寫一部村誌,把納家戶的發展史記述下來,把國家領導人看望老百姓的事記述下來,留給後人,讓他們學習先輩的創業精神,再接再厲,再創輝煌。
我將此設想彙報縣委、政府後,立即得到原縣委書記夏夕雲、縣長丁建懿和人大、政協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並寫進了縣委和政府2010年的工作安排。此舉引起了自治區方誌辦和銀川市誌辦的高度重視,就編寫《納家戶村誌》提出了建設性意見,並推薦《固原市誌》總纂和《原州區誌》總纂佘貴孝同誌擔任《納家戶村誌》總纂。2009年11月,誌稿編寫工作正式啟動。為加快進度,我們又聘請當地參與過村誌編寫的羅文漢、《固原年鑒》總纂郭勤華任副總纂,我辦的同誌全力以赴積極配合。修誌人員都沒有寫過村誌,仍然堅持把實事求是、突出質量的原則貫穿始終,堅持把繼承和創新貫穿始終,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力求思想性、科學性、可讀性有機結合。曆經6個月的伏案筆耕,艱辛發奮,玉成全書,約58萬字。經過三定篇目、八易其稿,縣委和政府在今年8月10日召開了誌稿評審會。原自治區政協常委、政協文史學習委員會主任張懷武,自治區方誌辦、銀川市誌辦、吳忠市誌辦、石嘴山市誌辦及寧夏社科院回族研究所、青銅峽、賀蘭等市縣的方誌專家和永寧縣各部門(單位)的負責人、寧夏各大新聞媒體的記者近百人出席。此次評稿會規格之高,參與人員之廣在永寧修誌史上不多見,這足以證明永寧縣各級領導對修誌事業的高度重視。
《納家戶村誌》上限追溯至事物發端,下限止於2008年,大事記延至2009年。在寫法上采用述、記、誌、傳、圖、表、錄七體,立傳人物堅持生不立傳的原則,簡介人物以事係人。整部誌書共設16章69節。評稿會結束後,又先後兩易綱目,四次改稿。10月28日,又召集專家組成員對修改稿進行評議,大家一致認為《納家戶村誌》符合《地方誌工作條例》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誌工作條例〉實施辦法》的規範要求,體例完備、詳略得當,時代和地方特點突出,全麵記述了納家戶村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的發展情況。
為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首先聘請了寧夏伊斯蘭教界知名人士擔任顧問,又將誌稿送自治區民委(宗教局),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寧夏伊斯蘭教協會名譽會長謝生林,寧夏社科院名譽院長、研究員、《回族研究》主編楊懷中,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興華,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曆史係教授楊大業,寧夏社科聯副主席楊占武,寧夏社科院回族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馬平等專家審閱,得到了他們的首肯。納家戶清真寺教長納學保兩次修改民族宗教和民俗等章節的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