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家戶村曆史悠久,源遠流長。納家戶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楊和鎮一個回族聚居村,是中國最典型的回鄉。早在元代,雲南行省平章政事賽典赤贍思丁子孫納速拉丁四姓中的納氏從陝西遷到此地,以姓氏取名為納家戶。此後,曆700年仍然屹立於銀川平原。
納家戶村古代屬中原農耕區與草原遊牧區過渡地帶,是曆朝屯兵戍邊要地,賀蘭山屏障西北,黃河縱貫南北。文化瑰麗深厚,文物遺存久享盛名。納家戶清真寺響譽西北,中華回鄉文化園國內僅有。中央領導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周永康、司馬義艾買提,以及科威特、利比亞、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的駐華使館大使及其他官員和一些學者參觀納家戶清真寺和中華回鄉文化園。
納家戶村民風淳厚,商賈文人、忠烈誌士、各界英才世代輩出,不絕於書,為納家戶的曆史畫卷增添了色彩。納氏祖先賽典赤贍思丁是中國元代傑出的政治家,在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期間,他為昆明乃至雲南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納速拉丁接父職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繼而轉任為陝西行省平章政事。清同治年間,馬化龍在金積堡舉旗起義反對清廷,納家戶的回民揭竿而起,舉旗響應。中華民國時期,納長麒是全村第一位大學生,當代,納家戶村大學生層出不窮,企業家、養殖專業戶、種糧大戶、運輸專業戶、建築工程隊等等各種能人在納家戶村比比皆是。眾多人物,為納家戶增輝,使人們勵誌奮進。
勤勞智慧的納家戶人民奮力拚搏,自強不息,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納家戶兒女英姿煥發,矢誌進取,發奮圖強,在困難中崛起,在曲折中前進,寫下了無數壯麗詩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遍神州大地,中華民族迎來了空前繁榮的盛世。納家戶和全國一樣,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經過30年的發展,全村政通人和,百業競榮,物阜民康,山河巨變。《納家戶村誌》本著“鑒前世之盛衰,考當今之得失”的宗旨,如實地記載了納家戶人民戰天鬥地、改變山河的奮鬥曆程,激勵人們為推進納家戶跨越式發展而不懈奮鬥。
編修地方誌是中國的文化傳統,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自古以來,地方誌以其具有的了解國情、存史資政、維護教化、信今傳後的特殊功能,被曆代為政者所推崇。編修村誌在寧夏來說是首次嚐試。此次修誌,編修人員本著“為事業存史、為家鄉立言”的精神,訪跡尋源,廣征博采,去偽存真,精益求精,數易其稿,終而成書。《納家戶村誌》體現出如下特點:一是對納家戶人的源流有了一個清晰的溯本求源,從元代起已有人在這裏生活。二是納家戶人有著頑強拚搏的精神,從起初的打漁度日,發展到今天成為一個走向小康村的新農村。三是納家戶人有著與時俱進的精神,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搞活經營,農工商貿齊發展。四是納家戶人有著高風亮節、顧全大局的精神,服從國家統一安排,使中華回鄉文化園、納家戶回民一條街、生態園等項目的建設,成為納家戶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部誌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觀點,遵循“詳今略古,古為今用”的原則,實事求是,秉筆直書。全誌50餘萬言,時經事緯,上至事物發端,重點記述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80年至2008年納家戶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曆程,可以說上下越千年,集古今之大成,彙百科之精華,呈時代之特點,顯地方之特色,是一部內容豐富、係統、完整的村誌,是我縣文化建設的又一大碩果,可喜可賀!值此誌書付梓之際,謹向為誌書成功告竣付出艱辛勞動的編修人員及關心、支持編修工作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當前,永寧縣正處在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希望全縣人民能從這部誌書中得到啟迪,在中共永寧縣委、永寧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務實苦幹,開拓進取,為把永寧縣建設成為宜居創業的和諧之縣而不懈奮鬥。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