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萬事皆允(2 / 2)

林越興想起了書上說的“人之初,性本善”來,他想是誰規定人一定得善良的?不善良是不正確的,是不應該的,那時他是這麼認為的呢!所以他讓自己變得善良,也要求別人善良。幸好他有知道要寬容,所以才沒有變成他討厭的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人。

它不正確,可它存在。正確隻是屬於人類的概念,而存在是屬於世界的。比起這個世界來說人類太過於渺小,所以人類的正確在自然的存在麵前不值一提。

“原來人做什麼都是可以的啊!”林越興在那些小說中了解了這份真實。這份真實讓他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給他帶來了新的疑惑。在以後的歲月裏,他便已經很少去抱怨周圍的人和事。而更久遠以後的時光中經曆過更多的她更是到了世事隨心淡然的境地,以至於常常自嘲除了微笑之外她什麼表情都不會了……

既然人做什麼都是可以的,那麼自然也不存在誰該對誰好。所以因為別人不對自己好就覺得別人是壞人,別人做錯了的,不是太無理取鬧了嗎?覺得父母就應該對自己好的,想想那些被父母拋棄的孤兒,還覺得是應該嗎?覺得是朋友就該為自己兩肋插刀的,想想那些插朋友兩刀的,還覺得是應該嗎?

後來的林雨欣也知道這樣的想法太極端了,可聯想到社會的種種現實,她卻覺得這樣的想法其實也不錯。之所以現在的社會道德淪喪,或許隻是現在的人都缺少一顆感恩的心吧。有太多的事情都成了應該,那麼又何來感恩呢?別人都應該是好人,別人都應該助人為樂,所以有些時候得到幫助的人連句“謝謝”都不會說。不知道那樣想的人有沒有想過除了幫助之外,其實還有視而不見更甚至於落井下石的選擇?

雖然說了這些,可是在看到那些類似扶老人被訛這樣的新聞時林雨欣心底卻隻是波瀾不驚。既然人做什麼都是可以的話,那樣的想法和行為自然也是可以的。魯迅先生有一句話叫“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如果把“中國人”改為“人類”的話就很適合林雨欣了。而有一句俗語說的是“凡事都要以最壞的情況來做打算”,想來林雨欣也是可以做到的。

人做什麼都是可以的,這的確是屬於人類的真實。然而為了這份真實,林越興卻丟掉了期待和信任。世事的發展符合人的期待人就會快樂,丟掉了期待那麼快樂就無處安放了。信任是感情的基礎,沒有信任的感情大概也不能稱之為感情了……

對一些人來說,得到的都是應得。而對我而言,得到的都是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