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和企業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辦法,而企業的出現隻有一個原因:能帶來交易費用的降低,“跑單幫”的商人們用自己完成了企業的全部要素。科斯由此提出著名的論斷“企業是市場的替代”,即當市場上的交易費用大於企業內部的組織成本時,企業就會在企業內部生產,而不是在市場上購買。
在電腦市場上,Hynix是全球最大的內存製造商,希捷是全世界最大的硬盤製造商,Intel是最大的CPU製造商,然而我們所熟知的電腦卻隻是惠普、戴爾、聯想這樣的品牌。誰都知道電腦是由CPU、硬盤、內存等等模塊組裝起來的,但是人們傾向於直接從市場上購買電腦,而不是購買電腦“要素”,而且Hynix、希捷也不在市場上大力宣傳他們的產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盡管要素市場可以為我們提供更低的價格,但是這樣的結果是帶來消費者要更大的“交易成本”去獲得全部“要素”,而電腦銷售商們內化了其中的“交易成本”,事實上,這也是用戶定製電腦——戴爾成功的秘訣。
更形象的例子是汽車行業。誰都知道,汽車也是由發動機、電路係統、輪胎等等多個模塊組成的,有人能自己組裝電腦,但從未聽說過自己組裝汽車的,甚至很少有企業單獨銷售汽車部件。為什麼會是這樣呢?這是因為,設計、生產、檢驗及調試汽車是個複雜的過程,要求高度的協調,發動機、傳動裝置、車身、刹車等等鼻息相配。甚至連生產汽車的企業會將內部生產元件和外部購買元件進行嚴格的區分,究竟是怎麼區分呢?哪些需要購買而哪些能夠自己生產呢?
經濟學家們認為交易成本的高低是汽車企業決定零件獲取方式的關鍵,他們認為:元件越複雜,內部采購的可能性越大。研究人員獲得了通用汽車公司和福特公司在1976年使用的133種汽車零部件清單,清單記錄了每個零件是由內部生產還是外包生產,結果再次證明了經濟學家的推測是正確的,那些複雜的元件,企業會選擇自己生產,而一些相對獨立的元件則傾向於購買。
還有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企業的邊界在哪裏?
決定企業規模的核心是交易成本。經濟學家保羅·喬斯科曾經研究過美國煤礦和發電站的契約。美國東部和西部都有煤礦,東部的煤礦主要是地下開采,因此東部的企業規模較小,在這裏煤的質量相對均勻,並且有許多運輸渠道,因此小規模的生產就能獲得高額的利潤。而在西部,煤主要是露天開采,煤的質量差別比較大,運輸渠道也比較少,因此需要大規模的煤礦,以適應不同質量的挖掘任務,這樣就需要采煤企業擁有較大規模,企業數量自然就比較少。
因此,企業的邊界是由企業內行政管理費用與市場費用相比較而決定的。企業的規模是適度的,不是越大越好。當企業的規模擴大時,內部行政費用會上升,這增加的費用接近節省下來的市場費用時,企業的規模就不會擴大了。企業的擴大必須達到這一點,即在企業內部組織一筆額外交易的成本等於在公開市場上完成這筆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於由另一個企業家來組織這筆交易的成本。科斯這樣解釋道:當企業擴大時,企業內部每追加一筆額外的交易,企業內部交易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其原因是當企業內部交易增加時,企業家不能更準確地將生產要素用在它們價值最大的地方。
隨著當代管理技術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交易通過企業內部實現的費用不斷降低,企業就會不斷把一些原來通過市場進行的交易納入到企業內部來進行,這種內部化的過程推動了當今企業規模的擴大和發展。當企業到達了它的規模時,在企業內部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在市場交易的成本,這時,經營者就應該停止企業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