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精神塑造有特色的企業文化
由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和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構成的大慶精神,是油田職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和道德準則的集中體現,是大慶油田企業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形成的特殊的、異常堅韌的文化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社會主義特色和大慶企業特色。
一個企業能保持多長的壽命?企業怎麼才能做好做大做強?企業的成長和發展,技術、管理、市場營銷等要素固然不可或缺,但企業文化是根本的、決定性的力量。考察一個企業是否成功,不能光憑經濟指標,還要看其社會影響、環境狀況和人文狀況。企業文化是企業生存、競爭和發展的靈魂,是現代企業競爭取勝的立足點。
當前,企業文化已經被定位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挖掘和打造強大的文化力,成了企業管理的新追求。作為我國最大的戰略能源基地,大慶油田肩負著重大的使命,備受世人矚目。為此,大慶油田提出了確保“原油硬穩定、天然氣快發展”,創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創業的宏偉目標。圍繞推進發展、構建和諧的兩大主旋律,大慶石油管理局掀起了繼承、發揚、創新和豐富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新高潮,不斷賦予其更科學的發展內涵,更具時代氣息和文化品位,為企業發展培育獨具特色的文化優勢,以文化力提升競爭力。
由為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艱苦創業精神,講究科學、“三老四嚴”的求實精神和胸懷全局、為國分憂的奉獻精神構成的大慶精神,是油田職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工作作風和道德準則的集中體現,是大慶油田企業在特定曆史環境下形成的特殊的、異常堅韌的文化力,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社會主義特色和大慶企業特色。
20世紀60年代初,新中國麵臨嚴峻的考驗,國際敵對勢力妄圖用石油卡住我們的脖子,三年自然災害使國民經濟受到嚴重影響,物質條件極端困難。
一方麵油田地質情況複雜,另一方麵我國石油工業基礎薄弱,技術力量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外國人妄言中國人根本沒有能力開采出這個大油田。但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幾萬會戰職工,經過三年半艱苦卓絕的奪油大戰,一舉改變了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麵貌,實現石油產品基本自給,結束了中國人使用“洋油”的時代,促進了我國石油工業的全麵發展。大慶油田之所以能夠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根源在於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所迸發出的巨大文化力,這種文化力最終形成了大慶持續高產、穩產的生產力。
一個企業,真正有價值、有魅力,能夠經久不衰、最終留下來的,不是它的產品,而是它的文化。有了蓬勃發展的文化,企業就有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有文化的企業和重視文化的企業,都是生命力比較強的企業。國外的企業暫且不說,環顧國內一些知名企業,沒有不重視和努力培育企業文化的。青島的海爾集團,上海的大眾公司,浙江的娃哈哈集團,四川的長虹集團等,都形成了自己頗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有的企業一年僅就辦刊一項,就投入一兩百萬元,企業一年的利潤可能要有5%~10%投入到企業文化的建設中。
在一般的企業經營人士看來,這種投入沒有多大必要。但企業的決策者深知,這種投入是值得的,也能為企業賺更多的錢!天有不測風雲,企業在發展中遇到巨大困難甚至危機時,企業文化將起到凝聚力的作用。長期形成的一種團隊合作精神,長期形成的一種不畏困難的精神,長期形成的一種不滿足現狀、積極進取的精神都會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表現出來,這不是物質的東西,這更不是金錢可以買到的,當遇到這些困難時,解決之道會回歸到企業文化中,回歸到企業的使命中。
企業文化是一種氛圍,是一種陽光、空氣、土壤。如果企業文化是陽光的、健康積極向上的,那麼在這種氛圍中生活久了的人,遇到危機時,自然就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巨大抵抗力。正是這種“天然的抵抗力”決定了企業能否最終化解危機,渡過難關。
華為從一個小小的、名不見經傳的民營企業開始,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一舉成為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這樣的成績,和華為創建的企業文化是分不開的。任正非對於企業文化的理解是,資源是會枯竭的,而唯有文化會生生不息。華為盡管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但是可以從人的頭腦中創造出最有發展潛力的資源,從精神轉化為物質。在華為文化中,其核心是人。他們尊重個性,尊重知識,集體奮鬥,不遷就有功的員工。在人才培養上,華為不惜投入大量資金,建立長久的人才供應渠道。憑借著優質的企業文化,華為凝聚了全體員工,走集體奮鬥的道路。這樣的團隊精神,使整個華為變成了一個團結奮鬥的團體,成為華為製勝的動力之源。
與華為齊名的中興通訊,同樣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以其獨特的企業文化引領導企業的發展。作為國家重點高科技企業,中興通訊是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信設備製造業的開拓者。其企業文化的要點是:互相尊重,忠於中興事業;精誠服務,凝聚顧客身上;拚搏創新,集成中興名牌;科學管理,提高企業效益。正是在這種企業文化的塑造下,中興以“振興民族通信產業是中興人為之共同奮鬥的事業”為願景,企業在自我發展、自我積累的同時,為國家和所在社區做出巨大貢獻,僅2001年,中興通訊向國家和深圳市上繳稅收就達13億元。這是企業做出的直接貢獻,間接的貢獻則更多。現在,中興通訊在向全球用戶提供多種通信網綜合解決方案的同時,還可以提供專業化、全天候、全方位的優質服務,並逐步涉足國際電信運營業務。中興通訊的中長期目標是銷售規模在2008年達到1000億元,實現“中興通訊,中國興旺”的企業理念。正是中興通訊獨特的企業文化使其企業走出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一個有著優秀的企業文化的組織,可以從製度上讓每個人快樂起來,從而成為一個具有樂觀主義精神的組織。這樣的組織,有著高漲的士氣,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克敵製勝。即使在困難的條件下,這樣的組織也是不會退縮的。
任何時候,一個優秀的組織都不能忽視文化的力量。一個隻講物質利益而忽略了精神力量的企業,不可能取得長遠的發展。企業文化力量的感召,不僅僅激發每一個人的工作激情,還能夠使企業組織的整體效率得到提高,可以說,這是一種一舉兩得的結果,是組織追求的最高境界。
閱讀思考題:
1.什麼是企業文化?
2.怎樣才能塑造有特色的企業文化?
3.企業文化對於企業的發展有怎樣的作用?
大慶精神形成永久的創新力
無論是企業經營還是在職場奮鬥,其中最殘酷的莫過於競爭。當你決定和別人做一番較量時,你有自己的法寶嗎?你有勝利的依托嗎?如果沒有,那就去創新!它就是你參與競爭的法寶,是你增強信心的支柱。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要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取取主動權,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創新。
綜觀大慶油田的發展,唯有不斷創新,才能在競爭中處於主動,立於不敗之地。
會戰初期,國民經濟困難,國家極度缺油。大慶油田創新應用陸相生油地質理論及勘探技術,發現並高速度、高水平地開發了大慶油田。
20世紀60年代,開發不久的大慶油田,半數以上油井油層被水淹,采收率不到10%。大慶油田又首次提出“非均質”開發理論和“高效注水開采”的方法,研發了“六分四清”綜合調整技術,較好地解決了單層突進和含水上升速度快的問題,日產百噸以上的高產井成批湧現出來。
70年代,麵對開發儲層多,非均質性突出的油田,大慶油田再一次創新形成了“分層調整開采”技術和“層係細分開發調整”技術,增加儲量近10億噸,油田快速上產。1976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
80年代,油田進入高含水期。大慶油田摸索出一套開發表外儲層的技術,突破了低貧油層的開采禁區,表外儲層地質儲量達到7億噸,可采儲量近2億噸,實現了第一個年產5000萬噸穩產十年目標。
90年代,為了響應石油工業戰略西移的重大決策,大慶油田實施“穩油控水”係統工程,涉及到以精細地質描述和可采儲量預測等9大配套技術及上百個攻關項目。3年含水上升率不超過1%,5年累計多產油610多萬噸,累計增效150多億元,實現了第二個年產5000萬噸穩產十年目標。
1996年,經過20多年的探索與試驗,聚合物驅油技術開始工業推廣應用,在水驅基礎上提高采收率10個百分點,聚合物驅年產油量已突破1000萬噸,約占油田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大慶油田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保證了連續27年5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跡。
大慶油田開發建設47年來,形成了一整套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和非均質大型砂岩油田地質開發理論及工程技術係列,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就是在這種不斷創新的思維之下,大慶石油人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橫於麵前的種種困難,保持了組織的持續增長能力。
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依賴過去的成功而生存,企業規模越是龐大,越是有過輝煌的過去,越要注意不斷創新。一旦停下了創新的腳步,把過去的成就當做炫耀的資本,就會被激烈的競爭所淘汰。企業要想持續成功,就要不斷創新。所有能夠取得新成就的企業都是在不斷進行著創新的,它們都擁有著自己不同的創新觀念。
下麵我們看一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在其企業文化中對創新是怎樣闡述的: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集團公司永葆生機的源泉。創新的根本要求是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按照“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麵,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努力提高集團公司全方位的創新能力。
大力倡導創新精神,積極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在實踐中不斷進行體製創新、機製創新、製度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產品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麵的創新活動,努力領先競爭對手,不斷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