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實踐”式教育(1 / 2)

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實踐”式教育

文心

作者:嚴長壽

台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在教育部門的評鑒中吊車尾,卻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前三十強的設計學院。這個高反差的對比,非常耐人尋味。除了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外,台灣其實陸續出現有心的大學老師,努力在非傳統名校、非著名科係,帶領年輕學子默默耕耘,他們展現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2011年1月,我特別邀請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老師及研究所,參與公益平台寒假在台東舉辦的藝術營隊。他們師生組成工作團隊,在謝大立董事帶領下,到台東三仙台去觀察部落文化,連續去了幾次,傾聽當地原住民小朋友演出寶抱鼓的鼓聲之後,激發了靈感,設計製作出一係列的產品。

而建築係的學生,以完全無償誌工的角色,短短一星期不到,分別走入台東兩家知名的老餐館,進行改造作業。指導老師刻意讓學生直接麵對“業主”,傾聽、觀察、溝通,調整需求,陳述意見。得到共識之後,利用不影響店家營運的半夜空檔,不眠不休熬夜趕工,隻為了親手為店家塑造出嶄新的空間環境。

這群大學生顛覆了年輕一代習於養尊處優的刻板印象。蕭有誌老師看了學生的表現,也有感而發:“他們把我嚇到了,尤其最後一晚看到大家的那種拚勁,沒有睡覺,有那種實踐建築的實踐力量。”一位參與工作營的學生說,令他最感動的是,在最後趕工時刻,看到每個人對工作完美的堅持,那種看待自己作品如同生命的崇高情懷。

這個由大學部及研究所十多位學生組成的工作團隊,不少來自中山女中、台南一中、宜蘭高中、中壢高中、複興商工等名校,也有人念了商學院不符誌趣,重考進入實踐大學,也有幾位學生都是偷偷填誌願,沒有經過家長同意,“因為知道家人對於私校及主流價值觀的評價。”

大學新生進來,實踐大學設計學院的很多老師覺得“高中訓練出來的腦子大都一模一式”,他們以各種方法,進行“摧毀式教育”,要學生打碎一切,從零開始,最後慢慢找到自己“最真實原初的那一塊”,很多學生都曾有過崩潰後痛哭一場的經曆。曾有入學考試考題是“天邊一朵雲”,要你用簡單的素材表達出心中的天邊一朵雲;有的老師訓練學生手感,要他們“打毛線”打上一整個學期;也有教色彩學的老師,要學生不斷烤土司,“以烤出不同的灰階色調”。

在謝大立、官政能兩位出身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校友的聯手下,實踐大學在十幾年間,經曆了劇烈的課程改革,之後又由前設計學院院長安鬱茜接手進行更根本的精神蛻變。她被公認為帶領實踐大學設計學院走向設計名校的一大推手,為實踐引入很多資源及人脈師資。在學生眼中,她是個威嚴、做事堅持、不流於俗的老師。她求學階段有個小插曲,當年為參加在美國的建築師考試,苦記強背許多複雜公式,可一進到考場、考卷發下來後才發現,考卷上竟白紙黑字提供所有公式!甚至考場裏也提供計算機給考生。這與台灣考試截然不同,根本沒有人要考她是否記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