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學殿堂的養護者(1 / 1)

文學殿堂的養護者

專題

【熱點觀察】

《文訊》這個名字,對大陸許多普通讀者來說,或許仍顯得陌生,而在台港澳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界,談到台灣文學、文學期刊,如果不知道《文訊》、不了解《文訊》及其“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則很難不令人感到汗顏或孤陋。《文訊》創辦於1983年7月,長期致力於搜集、整理、研究台灣文學史料,報道作家創作與活動,呈現全球華文文學與出版資訊,並廣納各派作家,重視文壇新秀和文學創新,成為“研究當代台灣文學必讀之文學刊物”。此外,《文訊》發揮資料累積的能量,舉辦文學活動、承接文化單位委托的專案,其中新編、重編、續編三次“台灣作家作品目錄”,編纂了《光複後台灣地區大事紀要》、《台灣文學年鑒》等。《文訊》附設的“文藝資料中心”,現有中文文藝圖書、已停刊之重要雜誌及正在發行之文學雜誌共十萬冊,作家資料三千多種,作家照片、文藝活動照片兩萬餘張,作家手稿一千多種,並累積超過十五年的剪報資料、報紙副刊、讀書版、文化版等。這麼了不起的一份文學期刊,長期以來卻沒有穩定的資金來源,人手亦主要是社長兼總編輯封德屏及其他兩三位女生。由於缺乏經費,曆史上曾幾度麵臨停刊的危機。而2015年後,《文訊》又將重新麵臨辦公場地重新租賃、典藏空間難尋的問題。

為了不至使已進行30年的事業就此腰斬、用心血累積的珍貴史料因無法搬遷而失護損毀,《文訊》雜誌社、“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決定於2013年7月18日揭幕,在台灣華山文創園區舉辦“文訊30周年義賣活動”,拍賣文藝界熱心人士捐贈的書、畫、文物,籌措搬遷資金。一位帶頭人,兩三個同行者,文學30年的艱難養護之路,就這麼不求名不求利,篳路藍縷,踽踽前行。讓所有熱心文學與文化的華族子孫一起來關注《文訊》、祝福《文訊》,以遂主編封德屏所說“哪怕是隻能再多走大半日、多走一裏路,都是甜蜜幸福”的心願。

責任編輯_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