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一個戴眼鏡的小夥子都會提著一個鼓鼓的公文袋,在某縣的環城路的垃圾堆邊,埋頭撿飲料瓶子。早起的行人誰也沒有想到,眼前的這個“破爛王”竟是該縣高考狀元——王某。
一個曾經是高考狀元的人,理應有一個很好的前途,但是,從他的年齡來看,雖然已過了而立之年,卻終日與垃圾為伍,實在令人不解。
原來,盡管王某是高考狀元,卻因2分之差未能進入清華大學,而被另外一所地方大學錄取。理想與現實的落差讓王某無法承受,大二便申請休學,後來又自己主動放棄了學業。在家“閉關”三年之後,王某出去求職屢屢碰壁,於是年紀輕輕便淪落為“破爛王”。
王某的悲劇在生活中並不鮮見,很多在某方麵有過人才能的人,親人或朋友就對他在其他方麵的弱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導致很多“天才”式的人物在走出校園後成為悲劇人物。
正如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短板效應”所講的那樣,由多塊木板構成的水桶,其價值在於其盛水量的多少,但決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關鍵因素不是其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又被稱為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論。
根據這一理論,還有兩個推論。其一,隻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夠高,水桶才可以盛夠多的水;其二,隻要這個水桶有一塊木板不夠高,水桶裏的水就不可能是滿的。隨著“短板效應”應用的場合和範圍越來越廣泛,它已由一個單純的比喻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任何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如何不讓“短板效應”拉我們的後腿呢?或許華訊的這個例子可以供你參考。
有一個華訊員工,由於和主管的關係不太好,所以工作上的一些想法總是不被肯定,導致他工作積極性不高。正巧,摩托羅拉公司需要從華訊借調一名技術人員去協助他們做市場服務,於是,華訊的總經理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派這位員工去。這位員工很高興,覺得有了一個施展拳腳的機會。去之前,總經理隻對那位員工簡單交代了幾句:“出去工作,既代表個人,也代表我們公司。怎樣做,不用我教。如果覺得頂不住了,打個電話回來。”
一個月後,摩托羅拉公司打來電話:“你派出的人還真棒!”“我還有更好的呢!”華訊的總經理在不忘推銷公司的同時,著實鬆了一口氣。這位員工回來後,部門主管也對他另眼相看。
華訊對“非明星員工”進行激勵,讓“非明星員工”的“短板”慢慢變長,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總體實力,其效果大大超過對“明星員工”的激勵。可見,人力管理不能局限於個人的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而應把所有人融合在團隊裏,科學配置,木板的長短與否有時候不是個人問題,而是如何組織的問題。
經濟一點通
短板理論,盛水的木桶是由許多塊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這些木板共同決定的。若其中一塊木板很短,這塊短板就成了這個木桶盛水量的“限製因素”。
3、 把最合適的人放到最合適的崗位
能者要想才盡其用,不但要分而並之,還必須善用之。因為不同的人,各有其能,有的適合這個工作,有的適合那個工作,把各種能力放在適合它們的土壤裏它們才能生存成長。
案例一:
戰國野史記載,當時北方有兩種馬特別有名:一種是蒙古馬,力大無窮,能負重千餘斤;另一種是大宛馬,奔馳如飛,一日千裏。
邯鄲有一商人家裏同時豢養了一匹蒙古馬和一匹大宛馬,用蒙古馬來運輸貨物,用大宛馬來傳遞信息。兩匹馬被圈在一個馬廄裏,在一個槽裏吃料,經常因為爭奪草料而相互踢咬,每每兩敗俱傷,要請獸醫調治,主人不勝其煩,當時恰巧伯樂來到邯鄲,商人於是請伯樂來幫助解決這個難題。
伯樂來到馬廄看了看,微微一笑,說了兩個字——分槽。主人依計而行,從此輕鬆駕馭這兩匹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