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迎合(1 / 1)

不迎合

社論

EB-5會不會在9月30號之後漲價?這是移民生意圈子裏的一個熱點話題。50萬美元、80萬美元、100萬美元,似乎都有可能。

漲有漲的好處。太平洋加達移民的副總裁石諾認為,移民的本質是資產配置,漲起來可以把那些跟風的窮人過濾掉—你錢不夠還硬要往外移,這在加達石總這兒是要被勸退滴。

主動勸退客戶,這也是生意之道。本期《留學》封麵人物王慧琴是上海光華學院(浦東校區)的校長,麵對SAT成績2300分的學生,堅持不幫她修改GPA成績,最終學生無緣排名更高的名校,學校也失去了一次炒作的機會。這也是一種勸退,緣於王慧琴的“三不政策”:不改成績,不誤導學生,不迎合市場。

一家市場化的機構敢於“不迎合市場”,底氣一定源於對資源的有效掌控。對於已呈雞肋之勢的英國留學代理,科博留學不但免費幫你DIY,一旦你申請成功,它還有可能給你一筆獎學金。很顯然科博考慮的不是這點代理費,後端服務以及學校返傭,才是這家掌控了200餘所英美學校資源的機構所看重的。

對於留學生本人來說,學會“不迎合”更加關鍵。上周《留學》雜誌在“母公司”光明日報社舉辦了一場“美國社區大學轉學錄取論壇”,近十家美國社區大學派出代表不遠萬裏專程與會。對於社區大學這一“逆襲利器”,美國供方和中國需方討論的焦點,最後竟然集中到了“中國家長的麵子”上—“雖然我已經知道(剛剛聽懂)社區大學的性價比超高,但我就是抹不開麵子”。這時候留學生本人就應該以“不迎合”的姿勢挺身而出了—“我活著,不是為了爸爸媽媽你們的麵子。”

說到父母的麵子,本次論壇上還有一段似乎不相幹的插曲。專程與會的美國聖馬特奧總院(San Mateo Colleges)副院長欒晶博士,一進光明日報大門就款款下拜—這是我的精神家園,我是欒茀的兒子。

這有一段公案。1981年3月26日,光明日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從台灣內遷、屢受迫害而矢誌不渝的太原工學院副教授欒茀的事跡。欒副教授曾就學於台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懂十五種語言,主講過十三門課程,最後死於五十五歲的盛年。主筆記者樊雲芳回憶,正是從這篇超長報道開始,在文革結束後的第五個年頭,光明日報再次確認了自己為知識分子代言的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