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店市尋根

“五店市”海內外征文

作者:蔡芳本

我有三個屬於我的鄉村。

一個是誕生我的鄉村。這個位於泉州新門外的鄉村,青山綠水,大片大片的稻田哺育了我,滋養了我。我在這個鄉村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直到三十幾年後,我離開了這個鄉村,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親母親都已不在人世了,但我的老厝還在,我的兄弟、我的叔嬸還對這個鄉村不離不棄。在這個鄉村,我的根係還牢牢地抓住這塊讓人沒法脫離的土地。我的祖父,蔡姓的一個遙遠的支脈,盡管經曆了艱辛和困苦,卻頑強地生存並繁衍下來,讓我的鄉村多了一派旺盛的生命,瓜瓞綿長。

我父親的鄉村在泉州東北麵一個貧瘠的山頭上。這個貧瘠的山頭除了誕生貧瘠的山民,還滋生了土匪強盜。為了搶我父親家的幾畝薄田、幾間破房,村人竟然勾結土匪,將我叔伯殺害在山道上。年少的我父親隻好連夜出逃,四處流浪。在我祖父的鄉村,我祖母認他當了兒子,入贅蔡家,並與我從小就在祖母家長大的母親結婚。父親雖然入了贅,但他並不改姓,他依然姓他的姓,而我及我的姐弟們則隨我爺爺姓了蔡家的姓,成了真正的蔡家傳人。關於我父親為什麼不隨蔡姓,我也不去追究。畢竟,他是那邊的血脈,他那邊的血脈隻剩他一支,他必須保護。而我延續了那邊的血脈,又是這邊的傳芳,我是兩個鄉村的人,祖父的鄉村是我的鄉村,父親的鄉村也是我的鄉村。當父親又有了一個鄉村,我自然也有了另一個鄉村。

我的再一個鄉村,對於我是十分悠久的事了。我的這個鄉村是我們蔡家祖先建立的。自從我們蔡家隨晉人大規模南遷,在晉江兩岸築巢而居,不知是幾百代人的事了。我的先人們跟其他姓的先人們一樣,恐怕是走得不能再走了,就找一個地方休息一下,到這個地方,他們餓了,他們渴了,剛好這邊有水,剛好有柴火,他們就支起灶,燒水煮飯,解渴療饑,水飽飯足之後,四處張望,驀然發現這邊竟有無限春光,於是就決定,搭幾間茅廬,留下來春耕秋耘不走了,安家了。戰火已經遠離,而這遙遠的地方,便成了他們的故土。從此一個鄉村又這樣無聲無息地誕生了。

這是閩南的一個鄉村。這個鄉村的顯赫並不在於它的富庶和繁華,而在於,這個鄉村竟然是兩大族姓的在晉江乃至東南亞、台灣等地的源流。從這裏出去的兩個族姓,一個是莊姓,另一個就是蔡姓。蔡姓的子孫跟他們的先祖一樣,又在廣袤的大地上,開疆拓土,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鄉村,包括我祖父的鄉村。每年,每個鄉村的兩姓族人都要來這個鄉村朝拜,因為,這裏有兩個姓氏的家廟,供奉著一代代祖先。蔡氏家廟在這個鄉村內,是泉南一帶較著名的宗祠建築。

我們蔡家的這個家廟,從宋代起就有了。聽說是蔡家的六世孫蔡常安倡議建的。一千多年的風霜,幾經修葺,家廟更是風光。燕尾作脊,琉璃作瓦,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極盡閩南皇宮的建築精華;浮雕、透雕、線雕、圓雕,涵蓋了能工巧匠的一切技藝;花卉、瑞獸、卷雲、民間故事人物、書法楹聯,儼然是一座民間藝術的殿堂。我家家廟,儼然是這個鄉村的一大景點。

遺憾的是,我是近年來才知道有這樣的家廟、有這樣的風景的。踏入家廟在祖先們的麵前,我不敢磕頭,我很羞愧。我不是一個追宗溯源的人,連離我那麼近的祖先們,我都不知道。但我還是得跟祖先們說,我生命還在的時候,我認識了你們,應該還不算太晚,並且,我知道,我還有一個鄉村,這個鄉村先叫蔡厝,後叫青陽,也叫五店市。

這個叫蔡厝,叫青陽,又叫五店市的鄉村,跟我的先祖是極有關係的。據族譜記載,一千多年前,也就是公元546年,蔡氏一族居住在青梅山麓之陽,就將這個本名叫蔡厝的鄉村命名為青陽。至唐開元年間,要到東石、安平做買賣的人,都要經過這個鄉村,蔡氏五個七世孫便在這裏開了五間店鋪,設市以利行人。行人嘉獎我們蔡姓祖先,便將這裏稱為“五店市”。“五店市”這個名字就一直傳承到現在。按現在的觀點來看,我以為“五店市”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的褒獎寓意,更在於它的文化、經濟意義,更在於它的繁榮發展的意義。晉江的現在,其實就是從五店市起興的。五店市奠定了晉江人的生意基礎,五店市啟蒙了晉江人的生意頭腦,也開啟了晉江人的生意前程。五店市是晉江這個市的祖先。如今,晉江市井繁榮,經濟發達,快馬加鞭,五店市功不可沒。也難怪我家家廟大門中對聯的口氣就很大,這副對聯寫道:

溫陵山水萬重,盡收入吾家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