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台山頂吉祥塔
鄉村地理
作者:何少川
地處閩中山區的古田縣,有座千年古石塔,名稱吉祥塔。
2013年秋意漸濃的一天上午,我在古田縣朋友的陪伴下,來到城關六一四路中段的鬆台山(原名獅公山)東麵最高處,瀏覽了這座始建於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的石塔。雖然,其塔體規模不大,塔座直徑僅7.7米,塔高25米,八角九級,樓閣式實心石塔瘦直瘦直的,尤其被四周的大樹和建築物包圍著,缺乏那種“直幹雲霄”的氣勢。但是,它的造型獨特,石刻精美,須彌底座為八角形,雕有八尊武士,栩栩如生;塔身自二層至九層均有佛龕,龕內浮雕坐佛像(現已不存,據說是在“文革”時被破壞);佛龕兩旁雕刻花卉瑞獸等圖紋,極具欣賞價值;塔頂飾小型九層石塔刹,刹尖八條鐵鏈勾連簷角。該塔是我國古塔建築重要類型之一,也是福建省十大名塔之一。古石塔第四層有刻石文字記載,吉祥塔年代久遠,曆盡風雨侵蝕和戰火震撼,民國期間曾發生傾斜。1934年,在上海的古田籍佛教領袖圓瑛法師知道後,出麵請上海居士募捐修塔的資金,派雪峰寺監院進行重修扶正。1959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古石塔為省一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在塔基的正前方,樹立起一麵文物保護石碑。
我之所以關注這座並不太起眼的石塔,不僅因為它是曆史悠久的文物古跡,需要珍惜,而且在於近代它曾有段值得銘記的幸存經曆。同時,它還見證了距今半個多世紀前,古田縣發生過的一個大事件。吉祥塔是有故事的,它的存在具有特殊的意義,這就要從古田溪水電站的興建說起。
古田縣河流星羅棋布,水力資源極其豐沛,據測算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境內河流屬閩江、鼇江兩大水係。除閩江主幹流外,還有古田溪、霍口溪和武步溪3條支流,主要溪河有25條之多。舊時的古田又稱玉田,這應該也與水有關,“碧水如玉”吧!“玉田八景”,其中就有兩景與流經舊城關的劍溪有關。一景稱“劍溪漁唱”,宋縣令李堪詩曰:“水過雲津勢漸平,雙溪彙作劍溪清。漁舟來往無人見,隔竹時聞欸乃聲。”另一景謂“玉灘夜月”,清詩人林首達吟道:“一水碧如玉,丁東繞岸鳴。雲將何處去,石自甚時平。泛棹盟鷗鷺,褰裳采杜蘅。少焉冰魄湧,人與月雙清。”而如此繁多的盈盈溪流,在現代社會的眼光中,古田無疑地是開發水電事業最為理想的地域!
史載,早在1928年4月和1933年3月,民國時期的福建省建設廳就派人兩次到古田溪勘測,測得枯水期流量都相當可觀。1937年1月,建設廳撥款在曹洋村建立水文站,詳細收集當地水文資料。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福州,水文站被迫關閉。抗日戰爭勝利後,建設古田溪水電站的議題又重新提出,並在複勘的基礎上,編寫出《古田溪第一段水力發電工程計劃》,製定“分段設廠、分期開發、三級發電”的總體構想,並籌措了部分資金。但是,由於國民黨政府1948年濫發金圓券,造成國幣大幅度貶值,導致工程經費奇缺,至1949年2月,才修了縣城到廠區、壩區的10公裏路基,蓋了兩棟土木結構工房,即被迫停工。
真正把古田溪水電站建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1949年6月,人民解放軍進軍福建。6月19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蘇州成立新的中共福建省委。新任省委書記張鼎丞在新省委成立大會上,決定福建一解放就盡快開發古田溪水力資源。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中央在製定第一個五年計劃時,將古田溪梯級水電站列入全國重點建設工程。從1951年3月,一級電站主體工程引水隧洞破土動工,到1973年12月,四級電站最後一台機組並網發電,曆時22年的艱辛,終於建成古田溪梯級水電站。這4座水電站,基本是我國自行設計、施工、製造和安裝設備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水電建設的一個樣板和輝煌成就。它不僅為我國建設梯級水電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為國內和越南及非洲一些國家,培養了大批水電建設和管理人才,因此被譽為新中國水電人才的搖籃。對於福建省和古田縣來說,也有著直接的經濟效益,並催生出一座風光秀麗的人工湖——古田水庫(近年改稱“翠屏湖”)。誠如1961年2月8日朱德委員長視察古田,賦詩《和謝老(謝覺哉)泛舟古田水庫原韻》所述:“湖水清平波浪無,樓船並進路航迂。島中風景明如畫,池上鷗飛甚款徐。四級梯形多發電,層堤水利用無餘。古田巨壩完成好,灌溉運輸又養魚。”
在古田溪水電站的建設中,古田縣人民顧全大局,做出了犧牲和貢獻。統計顯示,為了建設古田溪水電站,築壩截流建水庫,要淹沒縣城和周邊52個村,良田37667畝,搬遷8019戶、43154人,興建新縣城和35個庫區後靠新村,來個名副其實的“改天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