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跨入20世紀70年代末。經過動亂和沉思後的中國,改革春風率先由農村吹來。這風吹綠了大地,吹綠了山頭,也吹進了千山腳下農場主人的心扉。牛大海夫婦的家庭農牧場,就是這春風裏盛開的一朵鮮花。
夏末的一天,我們來到鳳翔縣五曲灣鄉湯方廟村牛大海夫婦的家,誰知牛大海已經下田去了。我們就先和大海的妻子陳明桂攀談起來,她用夾雜著“秦腔”的四川話向我們講述了他們的事。
起步
牛大海這個剛強的山東漢和幹練的四川妹子陳明桂,在“一大二公”的年月裏,一年到頭不缺晌地幹活,最多勞動日值也隻有0.19元,還常常倒掛。到實行責任製的1982年,共欠集體1000多元。為養活6個兒女,他們冒著“割尾巴”的風險,起早貪黑偷著挖藥、拾麥、喂豬、養雞,使盡了渾身解數,還是油鹽醬醋無錢買,收完麥子沒糧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牛大海像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農民一刊於《中國農機化報》1998年10月。
樣,開始小心翼翼地探索致富之路。他打零工、賣藥材、搞運輸,走南闖北,經過3年多艱辛的苦熬,他們有了兩千多元的積蓄。這對一個窮慣了的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財富。一股幹一番大事業的強烈欲望在升騰,經商?辦廠?搞運輸?經過分析思考,他們看上了鄰村荒蕪多年的一架山一道梁,那裏有1070畝山地。他們決定把它包下來,辦家庭農牧場,走出自己的致富路。
創業
麵對撂荒十年、蒿草遍布的山地,好心人勸他說:“大海啊,甭胡來,累死累活不說,虧了本可不是鬧著玩的。”這些,大海何嚐不明白,但他看準了就非要幹到底,他要背水一戰了。
資金不足,全家老少齊動手,到千山深處搞小秋收,湊夠了3500元,買了一群羊。
勞力欠缺,他雇請常年和季節性工人,安排剩餘閑散勞動力。
工具落後,他先請拖拉機墾荒800畝,而後投入借貸4萬元,購回兩台大型鏈式拖拉機、一台大型輪式拖拉機及配套農機具,向機械化作業發展。
化肥農藥不足,他想方設法,平價高價一齊買。
他們還學著走企業化經營的路子,科學分工,按勞取酬,實行責任製:場主牛大海,主管全盤,負責經營決策;副場主陳明桂,分管內務、人事、牧業技術管理;大兒分工農牧業生產及管理;二兒,拖拉機手,負責機務管理、經營核算、農機作業;三女,會計及財務管理;四女,出納、保管。當然,這些全是兼職。他們在目前條件下,最主要、最神聖的工作,還是艱辛的體力勞動。
工資製度:場主月工資90元;拖拉機手80元,按完成任務及收入的10%提獎金。其他家庭生產成員和雇請的常年工,包吃包住月固定工資50元,浮動工資10元,每年一身工作服。
場內人員出差,憑票據報銷,日補助2元。銀行設有賬戶,大宗財務活動通過銀行結賬。
看到他們這一套企業化管理的招數,還真令人佩服呢!
正當我們興致勃勃地談起女主人時,牛大海風塵仆仆地從地裏回來了。他笑著說:“這個家裏她吃苦最多,操心最大。”明桂4歲就成了孤兒,三年困難時期,逃荒來到了陝西,艱苦的生活磨煉了她。她學會了男人能幹的全部農活,成了家裏裏裏外外的台柱子。她雖不識字,但好學和肯幹使她掌握了許多畜禽防疫治病的實用技術,就連鄉辦羊場都請她作技術指導呢!
有誌者事竟成。艱辛的勞作,換來了豐碩的成果。1987年秋季的一料,他們產高粱7.5萬公斤,玉米1萬公斤,豆類1.5萬公斤,留足口糧、飼料後,賣給國家7.8萬公斤,商品率達90.7%,人均產量1萬多公斤,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多倍,加上牧業和多種經營收入,當年盈餘1.7萬餘元。
今年,他們又養牛11頭,羊85隻,豬5頭,產小麥3750公斤,還有200多畝玉米,270多畝高粱,5畝藥材和幾十畝豆類,預計純收入可比去年翻一番。
目標
當我們問到以後的打算時,老牛胸有成竹地說:“辦一個年出欄30-50頭生豬,產良種仔豬100頭左右的豬場,解決山區仔豬少的問題;栽10畝桃樹,30畝花椒、山楂、藥材,發展多種經營;解決畜場用水用電,添置割麥機、脫粒機,搞家庭機械化規模經營……”
采訪結束了,當我們告別主人時,思考的馬達重新啟動。我們不敢預料,一年、二年、三年,甚至更長一點的時間後,這個家庭農牧場將發生什麼變化,也不敢擔保大海夫婦會一帆風順,但他們的實踐和探索,也許反映出了我國農業規模經營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