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地區結構和中國經濟增長(1 / 3)

一、區域差異的結構性特征與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一國經濟區域之間存在顯著的發展差異,通常被作為經濟二元性的重要體現和不發達的重要標誌。但對於我國現階段經濟成長來說,這種區域差異的存在,進而產生的梯度式推進的可能,從一定意義上恰恰是我國實現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資源和特有的發展稟賦。1978~2003年,我國經濟保持了25年之久的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速保持在9%以上。到2003年,我國GDP總量已超過11.6萬億元人民幣,折算成美元,約1.4萬億美元,排在世界第六位;人均水平從1978年的不足200美元,達到2003年的人均1094美元,真正實現了從低收入窮國向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的曆史階段性轉變。從經濟史上看,從來沒有一個新興工業化國家能夠持續保持25年的高速增長。也正是基於這種經驗,西方學者針對亞洲新興工業國高速增長曾提出“增長的22年極限論”。我們現在的目標是,在2000年的基礎上,到2020年使我國GDP總量再翻兩番,實現由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向上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轉變,人均 GDP水平超過3000美元,總量達到36萬億元人民幣。實現這一增長目標,意味著直到2020年之前,我國平均每年GDP增長速度將保持在7.2%以上,也就是說,我國在持續20多年高速增長後,仍要再保持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連續40多年的高速增長,這在世界經濟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奇跡。這一奇跡能否實現?除去自然、軍事、政治有國際環境等方麵的因素外,就我國自身的經濟增長而言,關鍵在於經濟體製性因素和經濟發展性因素。體製性因素即深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這是提高各方麵生產要素效率的根本體製保障,同時也是遏製腐敗、遏製特權經濟、遏製權錢交易的尋租的重要經濟體製條件。發展性因素即由各方麵經濟條件規定的潛在的自然增長率。這種自然增長率既受總需求變化的影響,又受總供給特征的製約,但更為重要的在於,大國優勢和區域差異為我國保持一個相對更長時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獨特的條件。經過1978~2003年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我國欠發達地區的經濟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經濟體製改革、基礎設施建設等許多方麵也都取得了進展。雖然這些地區的發展仍明顯落後於全國發達水平,甚至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如果這些地區能夠進一步加強人力資源等方麵的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又有在勞動力成本、自然資源等方麵的優勢,它們就有可能成為今後新一輪高速經濟增長的新的動力。如果說此前20多年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來自於東部沿海相對發達的區域增長帶動,如果說一個不存在區域顯著差異的小國,一個經濟發展呈現均質狀態的地區,保持高速增長20多年後,可能會出現增長速度的遞減甚至停滯,那麼,我國作為一個非均質、非均衡的區域差異顯著的發展中大國,區域間客觀存在的發展落差,卻極可能形成梯度或高速推進的動力,從而使中國經濟具有更長期高速增長的發展可能。這是我國在持續高速增長上優於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之處。這一優勢的存在,源於我國客觀上存在的區域差異這一發展資源和稟賦。

(一)區域發展水平及增長速度的差異與梯度式推進

一般來說,人均GDP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則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活力,二者分別從靜態和動態上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靜態水平是動態增長的結果,動態增長則又以靜態水平為基礎。根據我國現階段各地區人均GDP水平以及近年來的年均增長速度,從動態和靜態水平上可以把各地區劃分為以下幾類:

1.靜態的人均GDP水平最高,動態的增長速度最快的經濟發達地區。以上海、廣東、北京為頂點的經濟大三角,包括:長江三角洲地區(上海、浙江、江蘇);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福建);京津地區。從靜態上看,這些區域在國內人均GDP水平排位最高;從動態上看,這些區域也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從1997~2002年間,平均增長速度除福建省與全國平均速度(7.3%)相等外,這一類地區的其他區域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都在8%以上。

2.靜態的人均GDP水平較高,動態的增長速度也較高,並且都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經濟較發達地區。包括山東、河北等在內的環渤海灣地區,由於處於沿海地區,又靠近京津地區,同時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在未來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具有很強的區位優勢。現階段的人均GDP水平雖不如經濟發達地區但卻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近幾年的年均增長速度也同樣明顯高於全國同期的平均增長速度。

3.靜態的人均GDP水平較高,明顯超出全國平均水平,但動態地看,近些年的增長速度卻大體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的東北地區。東北三省具有豐富的資源和較好的工業基礎,人均GDP水平一直處於較高水平上,但近幾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高,其中遼寧(7.66%)和吉林(7.86%)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3%),黑龍江(6.05%)還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最近國家開始特別強調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從而為這個地區未來加速增長提供了條件。

4.靜態的人均GDP水平和動態的增長速度均處於中等水平的華中內陸地區。包括河南、山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陝西等地區。

5.人均GDP水平較低,但近些年來增長速度特別迅速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包括西藏、寧夏、青海和內蒙古等。由於種種曆史的和現實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原因,這些地區長期以來是我國經濟較貧困的地區,人均GDP水平比較低,但近些年來由於國家對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力扶持,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特別快,都高於全國同期平均水平。其中西藏近5年GDP年均增速為15.36%,成為全國增速最快的省區,高出全國(7.3%)平均速度近1倍。其他省區,如內蒙古年均增速為8.53%,青海為8.47%,寧夏為7.62%,也都高於全國平均增速。但由於這些地區的人均GDP絕對水平基礎低,要趕上全國平均水平,仍需一個較長的過程。

6.人均GDP水平和GDP增長速度都處於全國最低水平的邊遠地區。包括貴州、雲南、甘肅、廣西等。從近5年來的 GDP平均增速看,廣西隻有3.33%,雲南4.66%,屬於全國增速最慢的省區。貴州6.27%,甘肅6.66%,也顯著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7.3%)。從人均GDP水平看,到2002年,貴州人均水平隻有2791元,甘肅隻有4064元,排在全國倒數前2位。

根據上述分類,可以看出,我國現階段作為工業化加速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地區之間在靜態的GDP人均水平與動態的GDP增速之間存在這樣的內在聯係:其一,除去西藏、青海、寧夏和內蒙古等具有特殊民族因素和政策因素作用的省區外,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均GDP水平與GDP增長率之間的等級相關係數較高(R2=0.7283)表明,現階段我國越是人均GDP水平高的地區,其經濟增長速度一般也就越快,截至2002年,我國人均GDP排序的前9個省市除福建省增長速度等於全國平均增長率外,其餘8個省市的GDP增長速度都高於全國平均增長率。而人均GDP水平低的省區,一般其增長速度也相應的低。這說明我國經濟發達地區與其他不發達省區的差距仍在擴大。其二,可以說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持續高速增長主要是依靠發達和較發達地區拉動的,這兩類地區的人均GDP水平高,同時增長速度又最快,而且這兩類地區GDP占全國GDP總量絕大比重,因而其高速增長拉動著全國經濟持續增長。這種人均GDP水平高,同時GDP增速也相應越高的狀況,是工業化加速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征。在工業化加速時期,一些具備一定發展基礎,人均GDP已達到一定水平的地區,但同時比發達國家和地區又有不夠發達的差距,正是由於這種差距的存在,使得這些地區在經濟地理、勞動力素質和成本、投資環境等方麵具有更多的後發優勢,從而成為投資、技術轉移和吸引勞動力的經濟增長熱點。隻有在經曆一定時期高速增長之後,這些地區的GDP水平超過一定的水平之後,逐漸使之失去後發優勢,尤其是失去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從而改變勞動力、資金、技術在地區間流動的格局,改變各地區在競爭中的地位。從中國現階段的區域格局來看,至少到2010年之前,即我國GDP總量較2000年再翻一番的過程中,發達和較發達地區GDP增速領先,同時成為拉動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局麵不可能改變。到2020年之前,即我國GDP總量較2000年再翻兩番的過程中,人均超過3000美元以上時,發達和較發達地區GDP增長速度領先全國平均水平的程度可能會降低,但仍會保持領先,同時仍是拉動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主要動力。其三,長遠地看,發達和較發達地區的比較增長優勢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事實上一些產業已經開始從發達地區轉移,這種變化同時也就是欠發達和不發達地區逐漸加速發展並且逐漸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過程。從我國目前的現實來看,伴隨發達和較發達地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而逐漸放慢經濟增長速度的同時,首先可能在增長速度顯著超越並領先的,同時又越來越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重要動力的區域應當是在現階段基礎較好,人均GDP水平較高,但增長速度較低的區域,如東北地區。預計2010年以後,東北地區增長速度將可能明顯提高,2020年前後東北地區與目前國內發達地區的差距會顯著縮小,其在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顯著上升。2020年之後發達和較發達地區增長速度可能會出現持續下降,東北地區的增長勢頭也極可能有所放慢,到2030年前後,即中國GDP總量較2000年增長10倍,人均超過8000美元,國民經濟達到高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完成以工業化為內容的現代化的過程中,華中內陸地區,即現在人均GDP水平和增長速度均在全國平均水平附近的省區的增長速度可能會出現超越,並逐漸提升其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提高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極大地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至於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最落後,增長速度最快的邊遠省區,其增長速度持續超越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其發展上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實質性的顯著縮小,應當是在2030年之後才可能出現,成為2030年之後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新興力量。雖然若幹少數民族地區現階段已顯現超越全國平均增長速度的勢頭,並且在中央有關對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這種勢頭仍將保持下去,但由於這些省區目前已有的人均GDP水平太低,即使加速發展,也尚需時間才可能真正達到全國平均水平。

我國不同經濟區域之間現存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上的差異,一方麵的確是中國經濟非均質二元性的重要體現,但另一方麵也由此形成了在未來幾十年裏中國經濟梯度推進的可能,從而使我國具有持續高速增長的可能。

(二)區域之間產業結構高度的差異與持續發展

產業結構高度,或稱產業結構高級化進展程度,即一國產業間的結構關係按照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順向地達到的階段。比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優勢比重的依次替代程度;勞動、資本、技術不同密集型的部門在國民經濟中依次占優勢比重的替代程度;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在國民經濟中依次占優勢比重的替代程度。一般來說,產業結構高度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同的產業結構特征。如果說,人均GDP從量上表明經濟發展達到的水平,那麼,產業結構高度則從質上表明經濟發展達到的階段。因此,一國經濟高速增長能夠持續多久,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於其產業結構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產業結構是否處於急劇變化的加速演變期。根據對我國近些年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相互關係的分析,產業結構的演變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的生產規模,即影響經濟的生產可能性曲線,比如第一產業比重縮小,則整個經濟的生產規模會隨之擴大。不同地區產業結構高度不同,其發展水平所達到的階段不同,因而相應的產業結構變化的速度及特征也就不同,對經濟總量增長的影響作用程度便存在差異。這是我國作為區域間發展非均衡的大國經濟之所以能夠保持更長時期的高速增長的重要的結構性發展原因。

從我國現階段的情況看,全國總體的產業結構呈現出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特征,即屬於較為典型的工業化加速期的經濟結構,無論是與當代各國相比較,還是與發達國家經濟史相比較,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與當代新興工業國和曆史上發達國家工業化加速期的結構最為相似。第一產業的產值比重已經降到15%以下,第二產業比重接近50%,第三產業則接近40%。從經濟增長與各產業增長的相互關係來看,相關係數的測算表明,經濟增長和第一產業增長速度之間的關係不明顯,與第二產業增長速度的關係程度最密切,其次是第三產業。也就是說,從全國總體上看,我國現階段屬於工業化加速的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產業結構變化速度明顯加快,同時這種結構變化會極大地刺激經濟總量增長,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在於產業結構的迅速變化,而這一時期的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最突出的在於第二產業增長速度的加快,所以大力發展第二產業是工業化加速時期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內容。在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史上,工業化加速時期無論是拉動經濟增長,還是提高技術進步速度,無論是吸納就業,還是提高資本效率,第二產業的作用和貢獻程度均是排在首位。從我國目前不同地區的產業結構高度來看,除去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外,其他經濟發達的地區,包括廣東、福建、天津、浙江、江蘇等省市,第三產業的比重都還低於第二產業。這也從區域產業結構上表明,我國現階段的經濟增長最主要的還是依靠大力發展第二產業。但從各產業增長速度上看,則近些年來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最快,年均接近12%,第二產業年均增速為9%。這表明,雖然我國作為工業化加速的國家,現階段經濟中比重最大、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最強的是第二產業,不同地區比較中經濟最為發達省份的產業結構中也是第二產業比重最高,但就總體的速度而言,第三產業的增速已開始加速並超出第二產業,這種加速和超出累積到一定時期,即到中國完成工業化目標時,第三產業比重便將超出第二產業,從而使整個經濟開始具有“後工業化”時代的結構特征。按照我國的增長目標及戰略步驟,大體上在2030年前後能夠完成以工業化為內容的現代化。也就是說在2030年之前,中國作為工業化加速過程中的國家,總體上第二產業的發展始終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最重要的動力,但同時第三產業將在增長速度上領先,為中國經濟進入後工業化積累條件。

但是,從不同地區的結構來看是存在不同的。從我國目前(2003年)的情況看,可以分為以下五類:(1)由於發展水平較高和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在第二產業發展取得相當進展的基礎上,第三產業的比重已經超過第二產業占據首要位置的省市,如北京、上海。(2)經濟發達,但在結構上第二次產業仍占首位,第三產業隻是在增速上超出,而在比重上仍遠遠低於第二產業的省份,如天津、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其第二產業的比重大都在50%以上。(3)受資源等條件和以往的傳統基礎影響,第二產業比重較高,明顯超出第三產業比重,工業基礎較好,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不太高的省份。如山西、河北、遼寧、黑龍江、湖北等省,第二產業比重也都接近或超過50%。(4)第一產業還占有較大比重,雖然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排在首位,但總的來看工業化率水平並不夠高,第三產業發展也較落後,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隻有40%左右,甚至不足40%的工業欠發達省份。如內蒙古、吉林、河南、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區。(5)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由於種種原因,第三產業比重卻已超過第二產業的省市。包括江西、湖南、廣西、海南、重慶、西藏等。這些省區第三產業比重的超出並不是在第二產業充分發展基礎上實現的,而是在工業化並未有實質性進展的同時,主要依靠減少第一產業的比重實現的,因而不僅這些省區的人均GDP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其年均增長速度(除西藏外)也低於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這也從一定意義上說明,一定地區除具有特殊條件和機遇外,在工業化未完成的工業化加速時期,在產業結構上首要依賴第三產業而不是第二產業拉動增長是遠遠不夠的。

我國不同地區之間產業結構上的差異,表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間的產業結構升級的內涵和周期是不同的;從結構上看,不同地區工業化進程是不同的。產業結構高度化進程在地區之間的差異,既可能促成不同的產業中心在地區之間的轉移,也可能為結構不斷升級從而促使經濟高速增長持續更久創造條件。當然,地區之間產業中心的轉移和不同發展水平的地區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過程,一定要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可能,在體製上必須尊重市場導向。從經濟史上看,以造船業為例,半個世紀以來,其中心就經曆了由歐美到日本,再到韓國,又到中國的過程。在我國,上海原來是最重要的輕工業基地,但現在它已不再具有電視機、電冰箱等輕工產業優勢,它在新的產業支持下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在上海之外形成了四川長虹、青島海爾等具有世界競爭力的電視機、冰箱生產基地。發展中的大國區域間產業結構高度上的落差,為其在國內形成區域間結構性轉移和升級提供了可能,這對於其實現持續增長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三)區域需求水平差異與增長動力的持續旺盛

從供給方麵看,經濟體現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增長;從需求方麵看,經濟增長則表現為居民現期消費的增長和作為長期投入的投資的增長,經濟增長的動力有多大,其相當大的程度上直接取決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增長的能力。

從我國目前(2003年)區域之間的消費需求水平及變動情況來看(參照《中國統計年鑒》1998~2003年的數據),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從全國總體上看,我國現階段屬於下中等收入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到2002年末,全國人均GDP水平為8368元(支出法計算),其中居民消費所占比重為45.26%,人均約為3765元。在這種總體人均消費水平不高的基礎上,各地區之間的差異較為顯著,其中最高的上海人均年消費支出已超過13699元,比全國最低的貴州省人均消費支出水平(1748元)高出8倍左右。(2)根據近些年變化的數據(1997~2002年),我國居民消費與人均GDP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也就是說,人均GDP水平越高,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也就越少(這一關係,利用其他年份的資料也得到印證)。(3)除西藏、內蒙古、寧夏、青海等少數民族聚集地區外,從總體上看,我國各地區人均消費水平的增長是與其原有的人均消費水平相關的,原有的消費水平越高,增長速度也就越快。這表明在現階段,我國各地區間消費水平的差距在擴大。(4)發達地區消費支出增速雖然仍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其本身的速度伴隨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開始放慢。特別是前些年經濟率先改革開放、相應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支出增長較快的廣東、福建地區,近年來(1997~2002年),雖然人均消費水平仍排在全國前5位,但人均消費支出速度已減慢,年均增速排序已跌出前10名,而北京、上海、浙江、天津、遼寧、山東、河北的人均消費增長速度近年來始終居前10名之列,均高於全國居民消費的年均增長速度(6.02%)。(5)少數民族聚集省區近些年來人均消費支出增長速度領先於全國平均水平,西藏年人均消費支出增長速度超過11%,內蒙古超過10%,寧夏超過8%,在排序上,分別列全國第2位、第4位和第7位,但其絕對水平較低,除內蒙古人均水平超過3600元外,其他人均水平尚不足3000元。(6)相當一批省區,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居中等或下中等水平,同時消費支出水平增長速度也落後於全國平均水平,如湖南、海南、安徽、重慶、廣西、四川、山西、雲南、陝西、江西、甘肅、貴州等省市,近些年居民消費支出增長速度都低於全國平均增長率(6.02%),大都在4%~5%之間,有的甚至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