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錫①
當前,我國的“三農”問題是具有戰略意義的緊迫問題。解決“三農”問題,近年來在“多予”、“少取”上有較大進展,但在“放活”方麵仍需要突破,在這一領域仍需要繼續深化改革。作者從產權製度入手,是非常必要的有重要意義的探索。
圍繞主題,本書進行了具有一定係統的分析,有自己的理論創新和探索,具有濃鬱的理論色彩。在論述馬克思產權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的產權理論基礎上,較深入地探討了土地產權和集體產權的內涵和特征,客觀分析了我國農村集體產權製度變遷的特征、績效以及趨勢,特別是在集體產權和農村土地集體產權的內涵和權能結構等方麵的分析有一定深度。在理論創新方麵,一些觀點頗有新意。本書提出了以“合作人”為假設的和諧產權關係的理論框架,以此為指導,對當前農村土地集體產權製度作出了自己的概括和界定。在此基礎上指出,我國農村集體所有權已經名義化和空洞化,提出集體產權主體化、流轉資本化、經營合作化的農村土地集體產權製度建設的“三個原則”,從而形成了我國農村土地產權製度的具體架構。探討集體產權名實相符時,作者還提出了和諧產權關係的基本要求——城鄉土地產權“均勢”,提出國家權力和政府幹預從農村產權製度中有序退出,提出對農村土地集體產權進行市場經濟適應性改造,提出探求多樣化的集體產權形式,提出允許集體土地在符合國家耕地保護政策和規劃管理的前提下,以出讓、租賃、抵押、入股等多種形式進行流轉或轉化為建設用地,提出要打破國家對建設用地市場的壟斷,在社會保障體係、產權市場建設及征地管理等方麵都提出了比較明確的對策措施,這些觀點和對策建議有思想深度和創新性。
從指導思想和方法論的角度,本書也有所長。能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曆史地分析產權問題,始終以生產力的發展來說明產權的更新和變遷。特別是運用科學的發展觀,著眼於建立和諧的產權關係。論文對西方經濟學的一些有益分析作了介紹和借鑒。廣收博引了學術界(包括經濟學界和法學界)的研究成果,並作出了自己的評價。在這些論述基礎上,作者提煉出產權、法與政策的一致性命題,也頗有新意。
由於農村的土地製度改革是十分複雜的問題,存在著較多的爭論,而付諸實踐更是非常困難,需要我們深入實際,進一步深入具體研究和探索。我們期待作者在這一領域繼續耕耘,為農村土地製度變革提供更多好的創見。
2008年4月25日於光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