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經濟體製改革的基本經驗和理論體係建設(1 / 2)

(一)經濟體製改革的基本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體製改革30年研究課題組從9個方麵歸納和總結了中國特色經濟體製改革道路:改革的理論指導:注重發揮理論創新的先導作用;改革的性質:將第二次革命和社會主義製度自我完善相統一;改革的方向: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為目標;改革的方式:以漸進式穩步推進市場化;改革與發展的關係:視發展為改革的目的;改革與穩定的關係:以穩定作改革的保證;改革與開放的關係:注重市場化與國際化之間的相互推動;改革的協同配套:推進全方位改革;改革的推動力量:注意發揮基層和領導層的合力作用。

範恒山認為,30年的實踐,我們形成了關於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豐富認識,積累了順利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主要有:第一,堅持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改革理論;第二,堅持發展標準,緊緊扣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第三,堅持合理引導,正確處理宏觀調控與市場調節的關係;第四,堅持依靠群眾,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第五,堅持循序漸進,在重點突破中實現整體推進;第六,堅持因時製宜,把握與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第七,堅持繼承創新,科學對待原有體製基礎;第八,堅持兼收並蓄,合理借鑒世界先進文明成果;第九,堅持配套改革,實行各項改革的協調配合;第十,堅持規範操作,推進改革措施的法製化建設。

蔡繼明認為,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單一的公有製到多種所有製經濟並存以及從單一的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變革,反映了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伴隨著經濟體製的改革,我國基本經濟製度發生了變化,這也許是中國30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條最為成功的經驗。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改革從體製入手,暫不觸動基本經濟製度層麵的問題,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社會穩定,取得既得利益者的支持,從而減少改革的阻力。第二,改革從體製入手,逐漸深入到製度層麵,這就繞開了某些爭論,跨越了意識形態的藩籬。第三,從體製改革到製度創新,走的是一條妥協、調和、折中的道路,這體現了辯證法非此非彼或亦此亦彼的精髓。正是通過這些亦此亦彼的中介環節,計劃經濟才轉變為市場經濟。單一的公有製才轉變為多元所有製,按勞分配才轉變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係的完善和建設

1.建設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係的必要性

紀寶成認為,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改革開放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這個指導思想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對中國經濟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啟示,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與發展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學理論,走自主發展的道路。

黃範章強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要性。他認為,中國經濟的轉軌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迫切要求創立有中國特色的轉軌經濟學和曠古未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這是因為,第一,我們不能接收曾被西方自由派人士吹捧並向發展中國家兜售的所謂“華盛頓共識”,用西方經濟學來指導我國的經濟轉軌和經濟改革,走全盤私有化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道路。我們不應糾纏與“姓資姓社”之爭,但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旗幟,走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道路。第二,我國三種轉軌(經濟體製轉軌、經濟結構轉軌、增長方式轉軌)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況是成熟的、發達的西方市場經濟和現代西方經濟學所未見的,這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經濟學的理論,而必須立足中國國情,在借鑒或引進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第三,3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使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應十分珍惜自己的實踐經驗及成果,並將其進一步發展、深化、理論化,在此基礎上創立有中國特色的轉軌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