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兩翼”發展戰略是新階段新形勢下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選擇,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選擇和布局是支撐這一區域發展戰略實現的核心內容。在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思想、國家區域發展格局和西部大開發進行新階段、工業化和城鎮化相互促進的新階段,重慶市政府、專家學者把握新階段區域經濟發展規律、結合重慶實際,提出了“一圈兩翼”的區域發展戰略,這是國際產業轉移、要素流動加快、區域合作和競爭加深環境下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麵,結合全市“一圈兩翼”資源條件及環境承載能力,分析其產業發展和布局存在的不足,以促進重慶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實現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為根本目標,在符合“一圈兩翼”區域特征及發展潛力、符合與市外周邊區域形成合理的分工協作產業體係的原則下,進行科學合理產業選擇和布局成為實現“一圈兩翼”戰略的必然要求和核心內容。
產業經濟發展的理論及實踐為重慶市產業的選擇和布局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借鑒。產業選擇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羅斯托的主導部門理論、筱原三代平動態比較費用論、艾伯特·赫希曼基準理論和比較優勢基準理論。國內關於主導產業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從引進、介紹、學習和評價國外產業理論及產業政策研究到各地提出選擇和培育各自的主導產業及政策,關於主導產業的研究表現出由國家層麵向區域層麵轉移的趨勢。產業布局理論主要有: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理論為代表的古典區位論;費特的貿易區位理論、德國地理學家克裏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為代表的近代區位理論。成本市場學派、行為學派、社會學派、曆史學派及計量學派五大學派為代表的區位理論。而以後起國為出發點的產業布局理論主要包括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及地理二元經濟理論。這些理論為重慶市進行產業布局,推動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基礎。
本研究結合上述理論,對“一圈兩翼”產業選擇和布局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是:
“重慶1小時經濟圈生產力布局研究”指出就未來的發展形態上看,重慶1小時經濟圈是現重慶主城核心區與區域內城市群共同組成的“城市經濟”概念。研究1小時經濟圈生產力布局,是建設1小時經濟圈的基礎和前提。1小時經濟圈按功能可分為城市核心區、城市核心外延區。城市核心區是城市經濟主體功能和城市現代化風貌的主要展示區;城市核心外延區是核心區功能的外延和補充,承擔著1小時經濟圈內及周邊地區的要素傳遞和產業承接功能。1小時經濟圈的重點產業應該以現代服務業和高端的現代製造業為主導,產業結構高級化是一條基本的主線。產業布局的總體構想為“一帶兩區”:沿江經濟隆起帶、渝西加工製造業拓展區和渝南資源型產業拓展區,形成以“一帶”為中心向西南“兩區”輻射和梯次傳遞的總體格局。
“重慶市渝東北地區產業布局專題研究”指出推動“兩翼”發展,實現與“一圈”的有機互動,有利於全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渝東北地區作為重要的“一翼”,具有三峽庫區的特殊性,產業發展和布局必須兼顧對接全市產業、主體功能區要求及區域資源環境等因素。
渝東北地區區域發展總體布局按“一核四片”展開,各區域擔負著不同的區域經濟發展功能。以城鎮和園區為主要載體,產業布局的總體構想為“一核、一帶、四板塊”:“萬(州)開(縣)雲(陽)”發展極核;沿江產業密集帶;“墊(江)梁(平)”、“豐(都)忠(縣)”、“巫(山)巫(溪)奉(節)”和城口等四大特色經濟板塊。“重慶市渝東南地區產業布局專題研究”指出在全市“一圈兩翼”的發展戰略下推動“兩翼”發展,實現與1小時經濟圈的有機互動,有利於全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渝東南地區作為其中的“一翼”,具有民族地區和生態脆弱的特殊性,產業選擇和布局必須兼顧對接全市產業、主體功能區要求及區域資源環境等因素。渝東南地區應采取以“點”狀開發為主的“點軸”發展模式,區域發展總體布局按“一核一環三軸線”展開,以縣級以上城市和園區為主要載體進行產業布局,重點發展水電能源、礦產品加工、民族生態旅遊、特色山地農業與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
關於重慶市“一圈兩翼”產業選擇和布局的研究還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由於時間及課題組研究水平的局限,在產業集群的打造、具體產業鏈條的延伸及布局等方麵將是課題組還有待深入和細化,以使本研究成果更具有指導性和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