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李莎莎(之四)(2 / 2)

“一開始,我不知道這是抑鬱症,後來我帶她到中山醫院去資訊了一位專家才知道,原來伊蓮的腦殼裏頭出了問題。幸好,這個時候2008年經濟危機來了,美國那邊市場不好了,訂單萎縮,我們的工廠最後倒閉了,我們找了律師組織了維權,拿了一筆遣散費。”

“那時,我們唯一希望就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給楊伊蓮養病。正好她老家青城山這邊有一塊宅基地,就是現在這片客棧,所以我們從09年就回青城山了,在原來老房子基礎上蓋了這麼個客棧。”

聽完王老板的講述,李莎莎心想,原來一個大的經濟周期、經濟背景之下,隱藏著這麼多的小故事。這些故事,完全不像自己所做的那些宏觀經濟報道,那些報道被印刷成一個個鉛字,整齊地排列在報紙上,敘述著一個個冰冷的數字。

她想到,這正是自己對曾經激情投入的新聞工作產生倦怠的原因。當所有人都開始欣欣然擁抱信息技術,以及網絡共享信息的便利後,新聞業開始受到巨大的衝擊。李莎莎甚至極端地認為,網絡的發達,已經導致了信息的泛濫。在十年前,當人們要查閱一個定義,一個名詞,要獲得自己的知識點時,我們要去書店,要去圖書館。在幾百年,幾十年,幾年由專業人員整理、驗證後的信息中尋找自己所需要的知識。而如今,我們是花幾分鍾,幾秒鍾,在網絡上搜索別人幾天、幾個小時編製的信息。

所有這些被快速複製推廣的龐大信息,並沒有經曆智慧的頭腦、具有豐富人生閱曆和知識架構人士們的編輯與修正,它們迅速在網絡上傳播,挾裹泥沙俱下,然後迅速地推送到你麵前。由編輯們本著商業化的目的,因為他們的出發點就是商業目的,而缺乏社會效益,更鮮有社會責任。與傳統精神產品生產的過程相比,如今這種半熟的信息——它們以各類的麵目出現,但也並未在技術上取得有質量的突破。在這個時代,記者這個職業已經失去了傳統的意義。

沒有人再去認真地做一篇調查報道了。她無不悲哀地想到。

“09年,你曉得,那個時候剛發生地震不到一年,這裏遊客還比較少,上山的幾條路因為地震都還沒有修好。大家都不願意來投資,所以我們剛開始還是很辛苦喔,”王老板繼續訴說著他和楊伊蓮的傳奇:“也就是這幾年,旅遊市場才好轉些,客棧才稍微有些盈利。伊蓮他們老家現在又在搞精準扶貧,一些政策對我們也很有利。其實嘛,錢都是小事情,這幾年最重要的事情是,楊伊蓮晚上睡得著了。”

“她的抑鬱症徹底好了吧?”李莎莎問。

“我想是肯定好了,她有時候跟我吵架,故意說沒好,嚇我!其實是要我照顧她。哈哈。所以我這家客棧叫伊蓮幽夢嘛,哈哈。一開始不叫這個名字,是從5年前她晚上逐漸能睡著覺後,我就把這個客棧名字改了,改了之後,她還真地就莫得抑鬱症啦!”

李莎莎突然想起一件事,問:“你聽說過時間樂園嗎?在這裏附近的?”

“莫得喔,”老板想了下,又反問她:“是家遊樂場?還是家酒店?”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家比較大型的度假酒店一類,就在青城後山上?靠近山頂那邊,你們聽說過嗎?”

“莫得,不曉得啊,”老板一邊撓著頭,一邊說:“這邊沒有什麼大型酒店,山上也不可能批準建這些設施的。萬達、萬科這類的企業到在山下、靠近都江堰那邊有些大型項目,‘時間樂園’,我倒是真沒有聽說過啊。”

王老板回過頭去問了問楊伊蓮,“你曉得這個附近有沒有一家‘時間樂園’的店啊?”

楊曉蓮在圍裙下擦了下手,好像思考了一下,截然地說:“沒有聽說!”

李莎莎,覺得有些失望。她掏出自己的手機,將下午拍攝的照片給王老板看。

楊曉蓮也過來看了一眼,他們都說這個地方沒有任何客棧。

但楊曉蓮突然想起來了什麼,她拿過手機將照片放大了一下,說“這四隻紅燈籠倒是真的。不過,不過,不過,,”

王老板催問她,“不過啥子嘛?!”

“這個地方是一個墳場!08年地震後地麵鬆弛了,下邊是一個古墓!”

楊曉蓮的這番話,讓王老板和李莎莎都倒吸了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