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緒論(1)(1 / 3)

(第一節)當代西方經濟學的曆史淵源

經濟學,在西方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後”。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不斷完善,對外經濟關係和對外學術交流不斷發展,西方經濟學及其各種思潮已引起經濟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當代西方經濟學及其各種思潮,已成為大家所關心和亟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所謂當代西方經濟學,一般是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後(特別是1929年-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以後)產生並流行於當今西歐、北美和受其直接影響的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學說,它是以往西方經濟學說的繼續和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要了解當代西方經濟學,就必須首先了解西方經濟學說產生、發展、演變的曆史概貌。

西方經濟學說作為一門獨立科學的經濟學,是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產生和發展的,它的發展和演變,從產生到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曆了以下四個基本時期。

一、重商主義(15世紀中葉——18世紀中葉)

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各國的資產階級為了尋找新的通商路線和新的市場。同時,發財致富的貪欲推動著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去尋求尚未被發現的土地和黃金。特別是由於當時歐洲國家同東方的貿易中,輸出的黃金多於輸入的黃金;貴金屬大量從歐洲流出,而歐洲開采出來的金銀又極為有限。到15世紀,歐洲各國已經深切地感到缺乏金銀,於是金銀就成為人們渴望的萬能之寶。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就在這種“求金欲”的驅使下,發現了通往東方的新航線和美洲新大陸。新航線和新大陸的發現,極大地促使西歐各國對殖民地的掠奪,並開辟了一個世界性的市場,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在促使封建生產方式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過程中,商業資本曾起過非常突出的作用。由於商業和商業資本的發展,進一步促進了小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統一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世界市場為商業資本的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場所,推動了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當時西歐各國采取各種措施發展對外貿易,並在對外貿易中結合著海盜行徑和對殖民地人民的血腥掠奪,使西歐各國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資本,從而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成長和確立。

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自由地從事商業、工業和其他方麵的活動,就要求擺脫封建製度的壓迫和宗教神學的束縛,於是他們打起了人文主義的思想旗號。當時的重商主義者,在文藝複興運動的影響下,不顧宗教裁判所和“火焰法庭”的迫害,勇敢地運用人文主義思想武器,拋棄了從神學來觀察經濟現象的方法,用人的觀點,更確切地說,用商人的觀點,來研究與貨幣有關的“世俗利益”,從而邁出了經濟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因此,重商主義就是在封建社會的晚期和資本主義的初期,為適應資本原始積累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代表商業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學說和政策體係。重商主義經濟學說和政策體係的形成,標誌著資產階級經濟學說的產生。

重商主義者自己並沒有把他們的見解作為一個完整的經濟學說體係加以闡述,他們的著作都是以專題或小冊子的形式發表的,但他們的見解、觀點是互相聯係的。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隻有能實現並且真正實現為貨幣的東西才是財富。因此,財富就是貨幣,貨幣就是財富;於是他們把國家的經濟政策和一切經濟活動統統歸結為攫取金銀。這種觀點,反映了當時的新興資產階級對金銀的狂熱和對積累貨幣資本的渴望。

從這種基本觀點出發,重商主義經濟學說和政策體係的要點是:(1)財富的直接源泉是流通領域,即生產物轉化為貨幣的領域,商業是財富之源;(2)並不是一切流通都是財富的源泉,國內貿易雖有用處,但不能增加國內的貨幣量,隻有通過將本國商品輸出國外,換回金銀的對外貿易,才能增加一國的貨幣量;(3)流通是利潤的源泉,利潤隻是一種讓度利潤,即商品賤買貴賣的結果,而隻有對外貿易才能為一個國家帶來真正的利潤,因為國內的賤買貴賣隻會使一部分人占便宜而另一部分人吃虧;(4)對外貿易的差額必須是順差,即應盡量少向國外購買而多向國外售賣;(5)商品生產隻是對外貿易的先決條件,工業是為商業服務的,國內商品生產應服從於商品輸出的需要,應竭力發展工場手工業生產,在國外可高價暢銷的商品;(6)國家必須積極幹預經濟生活,通過製定法令以保護國內的工商業,以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