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支出法(或稱最終產品法),即個人消費支出 + 政府消費支出 + 國內資產形成總額(包括固定資本形成和庫存淨增或淨減) + 出口與進口的差額。
3收入法(或稱分配法),是將國民生產總值看做為各種生產要素(資本、土地、勞動)所創造的增加價值總額。因此,它要以工資、利息、租金、利潤、資本消耗、間接稅淨額(即間接稅減政府補貼)等形式,在各種生產要素之間進行分配。這樣,將全國各部門(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的上述各個項目加以彙總,即可計算出國民生總值。
兩塊錢的大作用——社會福利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聯係的概念。在英語裏,“福利”是welfare,它是由well和fare兩個詞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麼是“好的生活”卻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質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樂,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種狀態。社會福利還與社會政治相關聯,既被看做是一種國家治理的狀態,又被看做是調整社會關係的手段。所以,“福利不單單表現為心情等主觀因素,而是作為一個人主動追求人間幸福生活權利的基礎、機會和條件,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各種必要的努力”。
從一般抽象的意義來說,福利就是能使人們生活幸福的各種條件。它既包括人的身體應得到的保護和照顧,也包括影響人的智力和精神自由發展的各種因素。而作為“社會福利”就更超出了個人的範疇,要求人們在“社會”的層麵上來考慮和解決如何使人能夠過一種“好的生活”。它涉及社會根據什麼來幫助人們生活得幸福,需要通過什麼樣的製度和政策安排來保證他們生活得幸福。
現代西方的社會福利製度,自1883年德國俾斯麥政府製定世界第一部“疾病保險法”,向工人提供患病時的生活和醫療保障開始算起,已有了100多年的曆史。特別是在二戰後的二三十年裏,歐美各國普遍經曆了持續數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使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各國均以國家為主體,以稅收為基礎,爭相以“從搖籃到墳墓”相標榜,先後建立起製度完善、項目齊全的社會保障體係。多年來,各國這些大同小異的製度,在保證社會勞動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社會的安定、促進經濟的發展等方麵,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會穩定功能。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這種“大包大攬”式的社會保障體係存在的弊端也逐步顯露了出來。曾使一些國家引以為豪的製度,正在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這些所謂的“福利國家”製度大多是在經濟高速發展、財政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開始製定和實施的。但在近一二十年,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財政拮據,許多國家在社會保障領域出現了高額赤字,福利國家製度的繼續實施麵臨嚴重困難。巨大而且在不斷增長的社會福利費用已使許多國家政府不堪重負,苦不堪言。發達國家尚且如此,對我國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講,搞福利事業將會異常艱巨。而且我國長期又以國家和企業作為籌措資金的主要渠道,過於單一,給國家和企業帶來沉重負擔。因此,彩票就成為籌措社會資金的重要補充方法。
“彩票”是國家為支持社會公益事業而特許專門機構壟斷發行的一種有價憑證,人們可以自願選擇和購買,並按照事前公布的規則擁有中獎權利。 “中國福利彩票”則是由國務院批準,由隸屬於民政部的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承擔,按省級行政區域組織實施。
從世界範圍的社會福利發展看,各個國家的具體做法雖然不同,但都采取了多渠道籌措資金的方式,即國家、個人、企業、社會四項並舉。而向社會籌措資金,主要方法就是募捐和發行彩票。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彩票年銷售總額已逾千億美元。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發行彩票,彩票種類很多,其收入在除去支付獎金、行政運營成本後,主要用於公益事業。此外,彩票還能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
1987年7月27日,中國福利彩票首發式在石家莊舉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全國累計銷售福利彩票2423億元,為國家籌集公益金809億元。其中,上繳中央財政約300億元,用於支持社會保障基金、社會福利事業、殘疾人事業、城鄉醫療救助及青少年課外活動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其餘500多億元,定向用於城鄉社會福利機構和社區福利服務設施建設。
一張價值兩元錢的彩票,借助社會福利這一渠道,可以幫助千千萬萬的人。通過一張彩票,一個人既可以體會投資和期盼的樂趣,更可以將自身與社會福利事業緊密聯係起來,由此,一個公民便可以奉獻愛心、弘揚美德和傳播慈善。彩票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社會福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